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刘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引领广大青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2024年7月5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人文学院“乡情浓郁,青春共绘振兴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丹阳市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三农”发展实际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入江苏省丹阳市青禾家庭农场了解农业产业结构及现代化农机应用状况。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通讯员 刘嬉 摄

麦浪稻海美农场,农机遥感助复兴

走进青禾家庭农场,仿佛踏入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绿意盎然的稻田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漫步在田间小道,感受着微风拂面,聆听稻浪轻吟,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谷仓里金灿灿的麦子堆起成了一座又一座小山,庞大的农机静静地停放在两边,守护着一年的丰收。

青禾家庭农场,作为智慧农业、机械化农业的新典范,不仅将传统的农业种植技巧与现代化遥感技术紧密结合,还引入高智能化农机,从各个方面减轻了农民的劳作负担。

它的建立和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成为了传承与弘扬农耕文化的重要平台。更令人赞叹的是,青禾家庭农场始终注重生态农业的实践,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里,农业与科技紧密结合,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展现了一幅农科融合、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科技传统协共生,智能智慧促发展

实践团队在汤磊韦娟夫妇二人的带领下走进青禾家庭农场。这里拥有现代化、科技化的田间管理体系,田地被整合成连片,排灌设施完善,道路宽敞平坦。大型机械可以在田间自如穿梭,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据悉,该高标准农田采用稻麦轮作耕作方式,边种田,边养田。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带来了生态效益。而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农药喷洒、集体施肥、谷物烘干……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成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韦娟女士热情地介绍了两边的育秧流水线。该流水线是汤磊和当地农民一起制作的,外观上虽然较为简易,但是采用全自动化暗化育秧。有了他育秧的速度大大提高,不但节省了人力、土地,更重要的是育苗速率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而秧苗的出苗率也突破了历史记录。

旁边库房里停靠的是自走式秧盘辅放机。做为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这两台秧盘辅放机是汤磊夫妇及当地农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但可以提高插秧速率,将秧盘整齐地摆放进地里。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弯腰,减轻插秧的负担。农忙时当地因为劳动力数量不足,一般是老年人负责摆秧。这样有了这两台配备大功率马达的辅放机,机器可以自行运转,老人只需要扶着机器,保证其正常运行即可。大大减轻了老年农民的劳动负担,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忙时人手不足的现状。

图为自走式秧盘辅放机  通讯员 刘嬉 摄

无人机全面施、喷、灌,高新技术开新风尚

实践团队深入学习,亲眼见证了无人机施肥等高新技术为农业生产带来的革新性变化。在农田上空,大疆无人机如精灵般轻盈飞翔,精准地将肥料撒施在每一寸土地上。据了解,一台无人机操作非常简单,提前将电池充满电,剩下的一般在遥控器上就可以完成了。无人机工作效率非常高,一分钟内即可完成一袋50公斤复合肥的撒施,每次飞行可携带50-60公斤肥料。

随着技术的成熟,农民只要提前将线路图导入机器,植保机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准确避开电线杆、田埂等障碍物。轻松解决了原先农民眼中一个有毒且危险的“大工程”。

这种高科技施肥方式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还确保了作物能及时获得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

图为大疆无人机工作画面 通讯员 刘嬉 摄

读懂农业碳中和,绿色环保新标兵

在劳动实践中,农忙时节一方面天气多变,另一方面当地农田较为集中,谷物晾晒困难,久而久之自动烘干机取代了就地晾晒。而烘干机因为马力大,非常耗费燃料,而且燃烧煤炭等燃料产生大量尾气,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韦娟女士介绍,秸秆可以替代煤炭,成为烘干机的动力原料。而在原来,当地的秸秆一般是就地焚烧,但秸秆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焚烧会产生大量烟尘,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现在的秸秆燃料不但比煤炭更环保清洁,也更经济实惠。更主要的是解决了困扰当地农民许久的秸秆问题,为智慧农业又注入了新的清洁的灵魂。

如今的青禾家庭农场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机械化种植的代表。整合土地、成片机械劳作、整体监测调控。在农场的办公室内,汤磊韦娟夫妇二人所获得的荣誉证书、奖章奖杯摆满了架子。谈起荣誉,韦娟女士表示荣誉代表着他们过去的进步,是对他们实践历程,对他们人生选择的一种肯定。如今他们将人民的肯定,政府的鼓励摆放整齐,激励自己,希望自己能不忘来时路。更加勤奋,踏实,为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为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图为汤磊、韦娟夫妇二人办公室的荣誉墙通讯员  通讯员 刘嬉 摄

农业老龄化引深思,大学生返乡注灵魂

中国农业“断代”现象明显,农村农民老龄化关乎高质量发展,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和谐,更关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伟大中国梦。

韦娟女士希望青年学生们可以多多走进农场,改变对于农业的刻板印象,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化的建设事业中来。

目前青禾家庭农场中劳动的农民普遍年龄过高,70多岁的老年农民依旧需要在田间劳作。甚至出现了花钱顾不到人手的情况。纵使是有相关农机的辅助,夫妇二人仍觉得力不从心。

新时代,农村农业改革建设的大业落在了青年人肩头。大学生应当肩负起历史责任,将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洒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绘就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青年奋勇担当,振兴画卷靓丽。乡村振兴乃强国之基,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广大青年要“深入”更“心入”乡村,做立说立行的“干将”、开拓创新的“闯将”、纾忧解困的“暖将”,以全新姿态和年轻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活力。

本次三下乡活动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丹阳发展实际,旨在通过口述采访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当地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的认识,激发青年学子对农业及农业发展的兴趣,进一步促进丹阳农业的蓬勃发展。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孙宇涵、刘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嬉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72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