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武汉大学法学院“勿让开腔,成为开枪——数字时代网暴治理”实践队奔赴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当今数字时代大背景下的网络暴力相关的司法实践与司法案例进行调研考察。
实践队成员们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正门合影留念
一、实践安排
7月5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前往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展实践调研,学习北互在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的先进司法经验。队员们有幸与长期奋战在司法实践前沿的法官面对面座谈,双方就当前司法实务中网络暴力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交流。
调研的第一部分是参观环节,实践队成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诉讼体验区。通过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与成员的亲身体验,实践队员们了解了全流程在线诉讼模式、电子诉讼平台、“天平链”司法联盟区块链、时间戳及文书自动生成等技术应用,以及立案申请、案件审核、在线庭审、在线执行等操作流程,并实地参观了互联网审判法庭,观摩了案件的庭审过程。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诸多创新举措,生动展示了科技如何赋能司法,提升网络环境下公共法律服务的效率与便捷性。
实践中,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工作人员积极解答了队员们关于相关案件审理流程、区块链证据收集以及网络暴力犯罪总体特征等问题的疑惑,加深了成员们对北互在网暴治理方面先进经验的理解。
实践队成员们正在参观在线诉讼体验区
调研的第二部分是访谈环节,实践队有幸邀请到来自北京互联网法院综三庭的王红霞法官分享司法实践经验。针对队员们就涉网络暴力治理中的难点提出的诸项疑问,王法官一一给予耐心解答,详细介绍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网暴治理方面积累的丰富司法经验。
首先,王法官提纲挈领地指出,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的涉“网络暴力”案件,主要集中在因名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等人格权益受损而引发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上,并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北互受理此类案件的数量规模与类型分布,为实践队员勾勒出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网络暴力司法实践上的宏观图景。
其次,王法官针对侵权责任的具体承担者、权利人取证难题以及用户有效通知机制等关键议题,进行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王法官提出,在司法实践中,网络暴力言论的界定仍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侮辱性言论的识别标准相对明确,而诽谤性言论则需经历更为严谨的查证过程。整体而言,网络暴力信息的认定需综合考量多方因素,以确保法院判决的公正与合理。
随后,王法官还特别就人格权禁令制度在本院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细致讲解。王法官指出,人格权禁令制度对于强化人格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鉴于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该制度的实际应用频率尚显不足。王法官进一步探讨了人格权禁令的发起主体、适用范围等问题,如发起权限是否仅限于受害人本人,是否可扩展至近亲属,以及被申请人范围是否应涵盖侵权人与网络平台等,这些问题均亟待通过进一步的法律研究与实践探索来加以明确。
通过此次深度访谈,不仅让实践团队成员对网络暴力案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实践队员们对网络暴力法律规制与技术协同治理的浓厚兴趣与深入思考。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访谈为契机,继续深化对网络暴力治理领域的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法律精神又适应技术发展的治理路径。
实践队成员们与王法官进行深入访谈
二、实践总结
经过调研,实践队员总结归纳了司法实践中影响网络暴力治理的主要困难,包括:
1、侵权主体查明困难。出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需要,被侵权人往往无法通过网络平台直接获取侵权人的实名信息,需要被侵权人在法院立案后,由法院向平台发送协查函获取侵权人的具体信息。由于当前平台实名制的落实程度不一,有的平台可能只能提供手机号,需要法院收到平台回函后,再向通信运营商发送协查函,从而进一步获取侵权人更详细的信息。这一过程耗时长、程序繁琐,为当事人增加了一定的维权难度。
2、在涉及网络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往往承受着显著的情感负担与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源自网络言论的负面冲击,导致其情绪状态可能较为敏感与波动。在处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相较于普通的经济纠纷,被侵权人更加关注案件审理的进展,更加迫切地希望通过司法途径获得公正裁决,以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在庭审过程中,被侵权人可能因对案件结果抱有高度期待,从而展现出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若法院判决结果未达到其心理预期,可能会引发被侵权人的担忧和疑虑。
3、对被侵权人而言,事后救济往往不够充分;对侵权人而言,责任判定难度大。对被侵权人而言,社会公众往往更加关注网络暴力信息的传播过程或是信息内容本身,而对于事件背后的真相,以及被侵权人的实际受损情况,却常常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使得即便侵权人公开道歉,也难以有效消除对被侵权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恢复其名誉的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对于侵权人而言,要证明因网络暴力言论给受害人带来的具体、可量化的实际损失较为困难。法院在审理时需要更加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既要充分保障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确保对侵权人责任判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实践队成员们与王法官合影留念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暴力如同暗流涌动,频繁侵扰着数字空间的清朗,严重侵蚀着公众的肖像权、名誉权及隐私权等核心利益,对个体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和谐构成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一现状,传统的治理手段显得捉襟见肘,难以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的萌芽与蔓延,亟需创新思维与策略的注入。
为此,团队秉持“预防治本”的理念,聚焦于网络暴力的早期预警与源头治理,力求在法治框架下开辟一条科技与规则并行的崭新路径。我们深谙,唯有将法治的严谨性与技术的创新力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应对网络暴力的复杂态势。通过深化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完善,强化对网络行为的规范引导,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识别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不良信息的精准监测与高效干预,方能为网络暴力的司法实践提供有力的智识支持与实践导向。
我们矢志不渝地追求,在每一次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经验,提炼破局之道,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公正、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让法治之光普照虚拟世界,守护每一位网络公民的合法权益,共绘数字时代的美好图景。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杜国睿 许翔 熊钰 郭锦天 张竞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紫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