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师学子三下乡:推广普通话,传承中华情,推动乡村振兴再前行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步春秀)在中华大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深厚的情感。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纽带。推广普通话,不仅是为了促进语言交流,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情,从而助力乡村振兴。为此,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语通八方,籽籽同心”推普团于7月15日-7月24日期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景真村进行了推广普通话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出征前“语通八方,籽籽同心”推普团合影
实践深入,情满乡间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普通话的使用情况,推普团在刚到达的第一天就开始进行普通话的使用情况调查。推普实践团在与村委会的对接过程中,就充分发挥自身学科语言优势,采取独特的方式来展开调查。推普团不仅通过村委会来了解,还深入村子里,主动与当地小朋友“搭讪”。刚开始,小朋友虽然有点害羞,不敢说话,但在推普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实现“破冰”,为推普团以后几天深入村里实践调查奠定了基础。
图为推普团成员与小朋友沟通交流
寓教于乐,情溢课堂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推普团将诗词歌赋、戏曲曲艺和非遗技艺融入课堂中。比如,将古诗《游山西村》与京剧相联系,以诗句为京剧唱词,以简单有趣的方式来让小朋友们都加入进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小朋友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又比如,在手工课上,推普团化繁为简将传统非遗技艺漆扇、扎染等带入课堂,让小朋友亲身体验到传统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
在进行了诸多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后,推普团发现,小朋友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浓厚,对于普通话的学习也愈加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推普团成员紧紧抓住京剧“热”,组织小朋友们开展了另外的手工课—京剧发箍制作。
图为推普成员带领小朋友一起制作京剧发箍
传承千年,助力振兴
在小朋友们基本能熟练掌握京剧《游山西村》后,推普团受邀参观当地的荷花田。于是,推普成员便穿上了汉服,与当地傣族小朋友在荷花田里同唱京剧,摄影组全程拍了视频,为当地的旅游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这种创新的表演形式不仅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思路,还让小朋友们意识到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这样别具一格的同唱,不仅是文化传承、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尝试,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图为推普成员身穿汉服与傣族小朋友同唱京剧《游山西村》合影
(通讯员:步春秀 供图员:邵婧芸 张蓉)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步春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步春秀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