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李昊燃)为探寻古老的土织布技艺,感悟非遗文化的历史底蕴,7月25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非遗韵·乡村情”乡村振兴调研团的全体成员来到了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荆姚镇,在这里有一处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地方——玉女手织布工艺文化产业园。这里不仅承载着千年的纺织技艺,更是现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大家有幸踏入这片充满历史与活力的土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与体验之旅。

图为“非遗韵·乡村情”乡村振兴调研团李昊燃拍摄

目睹经纬交织,感悟织布艺术的细腻



一踏入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传统四合院布局的园区,它仿佛一本翻开的历史书,诉说着土织布技艺的悠久与辉煌。在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经理——潘敏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土织布文化产业园、非遗传习馆、加工厂以及研学基地,了解了土布的历史文化及制作过程。

图为“非遗韵·乡村情”乡村振兴调研团李昊燃拍摄

图为“非遗韵·乡村情”乡村振兴调研团李昊燃拍摄

在工厂里,伴随着织机的吱嘎声,大家观察着彩线在匠人的手中如何交织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案,体会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


亲身尝试织造,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在调研过程中,大家亲身体验了纺车和织布机的操作。尽管古法织布的过程复杂且漫长,但那种亲手将棉花纺成线、再将线织成布的感觉,让人无比兴奋和满足。

工厂里一位资深的传承人亲自示范并讲解纺线的要点,让这些初学者也能逐渐掌握技巧,纺织出一条条又细又长的线。在织布机前,大家更是一手推挡板、一手穿飞梭,左右脚配合着踩下踏板,感受着传统技艺的神奇与魅力。

图为“非遗韵·乡村情”乡村振兴调研团李昊燃拍摄

大家开始尝试时手脚仿佛不听使唤一般,织出来的布料歪歪扭扭,毫无美感可言,在经过传承人的指点和大家的不断尝试后,织布技巧越来越娴熟,织出来的布也越来越像模像样。

探访纺织匠人,感受匠心背后的温度


调研团一行人与纺织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他们与织布的不解之缘,也体会到为了传承这份技艺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图为“非遗韵·乡村情”乡村振兴调研团李昊燃拍摄

潘敏女士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产业园的三大优势: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她说,产业园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土织布技艺,更是为了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产业园从刚开始成立时生产效率低且滞销严重到现在土织布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并且在逐渐打开国外的市场,土布的畅销让中国的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

同时,大家也看到了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广阔前景。通过“非遗+产业”的模式,将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彰显了非遗的当代价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纺织文化,助力乡村织梦新未来


通过这次调研与体验,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土织布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它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美学观念。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土织布技艺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生命力和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展望未来,大家坚信玉女手织布工艺文化产业园将继续在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的交响中奏响更加动人的乐章。它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并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也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为“非遗韵·乡村情”乡村振兴调研团提供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李昊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昊燃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91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