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刘昕然 胡苏敏 孙大明 裴梓婷)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智农先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8日走访苏州市农科院与太湖基地展开调研活动,旨在为推动农业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引领农业现代化,开创时代新田野——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座谈会上,负责人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农科院的基本情况。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是苏州市政府直属管理、江苏省农科院业务指导下的正处级建制公益一类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太湖地区的一所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自195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农作物品种改良、产业融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显著创新成果,为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后,负责人着重介绍了农科院在2019年成立的七农学院这一组织。七农学院主要是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和东西协作两个方向的内容,通过鼓励西部前往东部学习,开展高素质农民、乡村干部座谈会,挖掘残疾人、退伍军人等群体,来进一步培育新农人,发挥农业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核心作用。
实践团与农科院负责人开展座谈会
太湖农业展新姿,创新成果映日辉——太湖基地的实地参观
座谈会后,实践团前往太湖基地,实地参观了农科院的创新成果。
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近年来,通过系统收集和利用太湖地区的水稻种质资源,农科院成功培育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例如,苏香粳3号和苏香粳,目前已连续多年在省优质水稻评比中获得金奖,并被列入苏州市主推品种。农科院负责人说道:“我们是20个师傅种植目前7000多亩的水稻田,从种子到各个成品,基本上大部分的都是由这个20个师傅完成的。”优质的品种和专人的垂直管理进一步保障了太湖大米的品质。目前,太湖大米以其清香四溢、饭粒晶莹剔透的特质,在江苏省乃至更广泛的区域赢得了消费者衷心的认可。
在文旅产业方面,近年来,农科院通过与机构、学校、企业进行合作,积极推进本地的农事体验活动;同时,农科院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引进了国内首条易拉罐数码印罐和充氮灌装线,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将“一图一印”“一罐一印”的构想变成可能。
农科院的荣誉墙
在机器作业方面,农科院推广的现代化的收割机配备先进的传感和控制系统,能够确保作物在最佳时机被收割,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收割机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收割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例如,在收割小麦、水稻等谷物时,收割机能够精确地切割作物茎秆,并通过内部机械结构将谷物与茎秆分离,然后进行清选和收集。
负责人带领实践团参观机器厂农科院的现代收割机
在科研技术方面,农科院设立了智慧农业中心,组建团队围绕无人农场技术体系进行深入研发,实现了基于农场复杂地形的精准感知、自动驾驶、多机协同等技术突破。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和质量。团队研制了包括无人植保机、无人除草机、智能采摘机器人、数据方舱以及智能跟随运输机器人等一系列智慧农业装备。这些装备的推广应用,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还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为精准农业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农药
实践团学生在田间学习
此外,农科院还积极参与到地方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效推动了苏州乃至周边地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推进传统农业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与太湖基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创新活力的科研机构,在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次走访,实践团队进一步了解了苏州市农业生产的管理模式与创新突破,未来将继续秉承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传统农业创新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农科院负责人与实践团的合影留念
团队在太湖基地的合影留念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昕然、胡苏敏、孙大明、裴梓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昕然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