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郭凯越)近日,推普兴乡志愿服务队成员来到太原市娄烦县进行为期一周的普通话宣传推广相关活动,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助力。

深入一线调研  聚焦乡村课题

为精确摸清当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情况、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等,志愿服务队深入娄烦县娄烦镇三元村、永祥社区,以发放推普调查问卷、随机采访村民等形式调研群众对普通话的认知、掌握和运用情况、学习需求,分析推普实践的现实意义和农村地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境,探求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增强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队员们在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日常活动范围一般都在镇级以内,平日多用当地方言交流,平日很少主动参与到“推普”工作中,也很难感受到普通话的作用和重要性。志愿服务队依据居民日常用语、用字现状及当地本土文化资源,同时紧扣“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动主旨,创作拍摄了“接力朗诵”视频《英雄娄烦》,在训练普通群众言语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作为娄烦人的信心和底气,反响热烈。

图一:志愿服务队员深入基层开展国家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

走稳推普征程  夯实语言之基

“以语言促文化,以文化育身心。”在娄烦君宇图书馆,志愿服务队面向当地儿童开展了一堂以“ ‘语’你同行”为主题的暑期推普思政课。志愿服务队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机融合本土风俗文化等元素,自主编写《普通话日常用语》《朗诵经典篇目》等课堂讲义,围绕“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我的大学秘籍”“青少年身边的法律”“非遗文化体验”等主题开展课程,带领小朋友们在学习普通话中领略文化的魅力。

志愿队员们还将美育实践活动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非遗漆扇体验活动增进当地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了解。将美育课堂延展至绿野乡村,拉近了当地儿童与非遗文化的距离。这一过程中,志愿服务队不仅扮演了文化传授者的角色,更成为了孩子们心灵的沟通者,用真诚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


图二:志愿服务队员带领小朋友体验非遗——漆扇


图三:推普思政课上志愿队员为学龄儿童纠正字音,教授发音技巧

 

图四:推普思政课现场面向儿童征集“我是小小推普员”绘画作品

赓续历史文脉  续写非遗篇章

艺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队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和期待,与多位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交流,探索娄烦非遗文化独特的美学色彩,丰富的历史底蕴以及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在雪梅刺绣工坊,传承人尹艾风独具匠心,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技能培训及产品开发,带领和她一样的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官庄村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帮扶下,盘活非遗资源,成立了木版年画非遗工坊,不仅叫响了官庄品牌,也成为娄烦县对外展示的一张文化名片;娄烦布贴的传承人王存兰老人,传承布贴画的同时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子女们的心里种下勤奋上进的种子,让中华传统美德一代代弘扬,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图五:志愿服务队在雪梅刺绣工坊向非遗传承人尹艾风三姐妹请教工艺手法


图六:志愿服务队员动手参与非遗手工艺品的体验制作 

志愿服务队中的王卓玉同学曾获得“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金奖,针对尹艾风提出的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的困惑,王卓玉向她提出了建议:改变非遗传播困境不仅需要努力学习普通话去打破语言障碍,降低沟通成本,还需要讲述工艺背后的故事,达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效果,由内至外全方位展现非遗项目魅力。

鲜衣怒马正少年,不负韶华行且知。在实践中淬炼青春,在推普中振兴乡村,此次实践活动是山西财经大学学子以青春之我投身志愿精神的集中体现。下一步,“推普兴乡”志愿服务队将继续总结工作经验,创新推普形式,为娄烦发展贡献青春之力。这群学子将以语言为翼,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天空中翱翔,用青春的画笔描绘明天。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郭凯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凯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2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