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泰宁非遗文化,共筑非遗传承之梦——外语教育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探寻泰宁非遗文化活动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肖雨彤)在炎炎夏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学院“逐梦在外 语宁同行”实践队队员们怀揣着热情,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尊重,开始了探寻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7月4日,实践队前往福建(泰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进行参观游览,在体验观摩中感受泰宁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为部分实践队员参观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合影留念 张艳婷/供图)

走进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实践队队员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里不仅有精美的竹编、棕编、鱼子灯等手工艺品,还有独特的梅林戏等民俗表演。每一项非遗项目都承载着泰宁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凝聚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博览苑内,队员们认真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仔细观看他们的演示,他们被那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艺流程所吸引,被那些生动有趣的民俗故事所打动。

(图为泰宁非遗手工艺品-鱼子灯 龚文嘉/供图)

千灯夜作鱼龙变。鱼子灯,取其“鱼”与“余”“灯”与“登”谐音,寓意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泰宁独有的一种游灯习俗,该习俗始自清朝道光年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久盛不衰,远近闻名。通过参观、交流,实践队队员们还感受到鱼子灯带来的喜庆氛围,更直观、更深切地领略到了泰宁鱼灯子文化的博大精深。泰宁非遗鱼子灯不仅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更是泰宁县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成为了泰宁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图为实践队队员及指导老师共同参观博览苑 张艳婷/供图)

在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的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深刻感受到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博览苑内不仅展示了传统的非遗技艺和产品,还引入了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展示和宣传,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等,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队员们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于是,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队员们还在此领略了泰宁节庆以及婚礼习俗,最令队员们印象深刻的就是泰宁的状元文化了。“金榜题名,蟾宫折桂。”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历史上出了2位状元、54名进士、117位举人,人才辈出,状元文化源远流长,成就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在状元文化展示区中,实践队队员们重走状元之路、追寻状元的足迹,感受古代知识分子清雅淡泊、悲天悯人的气节操守。

(图为部分实践队员观看泰宁非遗梅林戏后合影留念 陈铭芬/供图)

聆听一曲梅林戏——梅林戏起源于泰宁县朱口镇梅林村,俗称土戏或土京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唱腔变化丰富,时快时慢,其服饰和脸谱都具有浓郁的泰宁特色。泰宁梅林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誉为“天下第一团”,并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队员们一踏入梅林戏传承中心,就被那悠扬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生动的表演深深吸引。他们认真聆听剧团团长和导演的 讲解,深入了解梅林戏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和传承现状。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生动的表情和优美的身段,让大学生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身体验了梅林戏的独特魅力。在泰宁县梅林戏剧场内,实践队队员们鉴赏着一场绚丽夺目的梅林戏演出,了解梅林戏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领略传唱不衰的远古流韵。

通过这次“探寻泰宁非遗文化”活动,队员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更在心灵上得到了成长和升华。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认识到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传承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参观福建(泰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升实践队队员们的文化自觉,进而建立文化自信,让我们共同努力,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芽,在保护、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肖雨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雨彤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48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