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骆彦君)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7月,贵州大学阳明学院语旅同行者实践队奔赴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开展暑假“三下乡”活动,针对“格凸河景区发展的现状及困境”进行深入调查。团队成员积极响应“三下乡”实践精神,积极践行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用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在大山之中展现贵大青年的青春风采。
图一为实践队员与指导老师合影(通讯员 罗念念 摄)
多维视角并驱,解码景区发展状况
语旅同行者实践队为了深入了解格凸河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紫云县格凸河镇格丼村采访调研了当地居民、村支书、景区工作人员、《亚鲁王》非遗传承人和游客等人群。
村副支书王卫忠指出,政府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关注留守儿童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定期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源。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入沟通,实践团队发现疫情导致的客流量减少等问题,使当地旅游业陷入困顿,进而影响了经济发展。
景区宣传部门的负责人黄恩指出,景区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及户外赛事来吸引游客,但同时也面临传统文化传承者年龄渐长及年轻一代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活动和创新方式,以激发年轻人的参与热情。
图二为实践队队员采访村副支书 (通讯员 罗念念 摄)
通过对游客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实践队发现游客对景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活动非常感兴趣,但对配套设施和服务提出改进建议。景区在提升自身吸引力的同时,也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游客满意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挖掘文化宝藏,深入景区生动体验
为深入了解格凸河景区及周边开发现状,实践队深入贵州省紫云县格凸河景区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队参与了当地“六月六” 风情民族节活动,挖掘苗族与布依族非遗文化,并与紫云文体广电旅游局领导及非遗传承人等进行面对面交流访谈,共同探讨了民族融合、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问题。
图三为实践队队员参与当地“六月六”民族风情节(通讯员 余佳雄 摄)
在景区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实践队进入到格凸河景区进行了深度的调研。期间实践队员们亲眼见证了“蜘蛛人”在百米悬崖上徒手攀岩的惊险场景,感受了苗族传统攀岩技术的独特魅力。这一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格凸河景区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攀岩爱好者前来挑战。
走进格凸小学,实践队开展了主题为爱国主义教育及传统文化传承的“小思政课”,通过绘制专属名片、手工与户外游戏等形式,激发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对爱国热情及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小朋友们传承民族文化,好好学习,建设美丽格凸河。
图四为实践队和格凸小学同学们的合影(通讯员:罗念念 摄)
实践队来到格凸河地区的大河苗寨进行调研学习,实践队员们向当地的表演者们虚心求教,学习了当地的苗族舞蹈,并与游客们共舞。此外,实践队还献上了一场特色民族服饰走秀,生动展示了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传播格凸河景区丰富的民族文化。
图五为实践队学习苗族舞蹈“芦笙舞”(通讯员 余佳雄 摄)
助力宣传格凸河 共绘旅游新篇章
语旅同行者实践队在实地调查格凸河景区后,发现了该景区在宣传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针对景区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实践队做出了一些计划和实践力求给格凸河景区带来新一轮宣传效果,希望能尽绵薄之力为格凸河地区的振兴和发展做出贡献。
为帮助增强景区的宣传力度,实践队集全队人员智慧,专门制作了宣传小视频,充分利用抖音、B站、小红书、微视频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宣传。同时实践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以综艺形式拍摄格凸河景区宣传片的构想,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亚鲁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攀崖技艺”等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魅力。
奔赴基层山海,脚下一路生花,贵州大学阳明学院语旅同行者实践队在为期10天的三下乡实践中,圆满完成了预期的五个“一”的任务:完成一份调研报告、与当地景区合办一场表演、拍摄一部介绍景区的宣传视频、给孩子们上一次“小思政课”、体验一次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节。
在格凸河景区的调研与实践中,实践队成员不仅用实际行动诠释“眼里有光”“脚下有路”“肩上有责”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更以青春之名,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语旅同行者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冬妍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