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白诗瑜)为深入了解彝族历史,探寻民族团结的意义,促进各民族的相互理解与尊重,7月24日-25日,重庆大学“寻访·探忆”实践团一行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为主题,对彝海结盟纪念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与考察。
寻彝热情似火炽,调研活动渐展开
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彝海结盟纪念馆以“彝族社会发展演化”和“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展出百余件造型多样、题材广泛的文物展品,从多元化角度详细介绍了凉山彝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系统阐释彝族人民从“奴隶制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蜕变,为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作处卓越贡献。
实践团成员正在考察展品
访历悠久民族史,体悟质朴彝族情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还与展馆的其他游客及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当地居民补充介绍了彝族的奴隶社会历史背景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变革,帮助团队成员更细致完善地理解彝族社会进步的艰辛历程。成员们在对彝族旧社会与新中国社会的民族交融、彼此促进的深入了解中,更加明确了以互动交流的方式传播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在新时代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实践团成员正采访彝族居民
除了与居民的深入对话,多位游客也纷纷与实践团分享了自己对彝族文化的看法和体验。“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在充满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彝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携手抵御侵扰,展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一历史事件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继续传承这一精神的必要性,对于实践团的调研活动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历史、现实、未来是完全相通的,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子孙都不能忘记历史与文化,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探求歃血真情盟,共话彝汉同心语
“谨愿瞻观者慎终追远,感念近代学人为理解凉山所付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
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中华民族团结与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在彝海结盟纪念馆中,各类历史文物、陈旧照片和文字资料展示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奋斗与牺牲。馆藏中陈列了红军外出证章、枪支、手雷和大刀;以及红军赠送给百姓的银元、糖果盒和手镯等。红军战士以“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不变宗旨,为彝汉人民深厚友谊奠定坚实基础。馆内同样留存有见证了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等物,铸就了民族团结的不朽丰碑。展厅中的每一件展品都生动讲述着红军与彝族人民相互帮扶、团结进步的故事,向后来者们揭示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连接起过去和现在的桥梁,铺垫出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伟大征途。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民主改革相关资料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也开展了关于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的讨论。实践团队长许雨乐表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的基础。历史的伤痛使各民族更需要携手共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彻底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增进相互理解与包容。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文化在当地人民悠久的历史实践中孕育而生。实践团成员们希望能通过其努力,向前人看齐,为后人指路,推动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促民族团结的深远发展。
忆往昔长路漫漫,望今朝征途浩浩
经此一访,重庆大学“寻访·探忆”实践团全体成员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民族团结不仅关乎一个民族的发展,也影响着国家的建设与未来。而本次调研活动不仅丰富了实践团成员的社会实践经验,也让大家领悟到彝汉人民点燃的火把,不只是驱散过往黑暗,更是传递着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的燎原之火。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团结是发展的动力。未来,重庆大学“寻访·探忆”实践团将不遗余力,继续深入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各个角落,深入挖掘和弘扬彝族的文化精髓,共同谱写民族团结的美好篇章。
实践团成员(部分)在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前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白诗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诗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