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刘子恒)
百年石楼焕新颜,切身实践出真知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根脉和文脉传承。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挽民族星光,传民族文化”民族团结实践团队于7月9日赴泉州市泉港区前黄村的黄素古楼,王献挚副教授在现场以古石楼为例,向队员们讲解与其相关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古建筑修缮方式,帮助队员们有效提升专业知识及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能力。
王献挚副教授为实践团讲解石楼结构
泉港区前黄镇前涂楼村,得名自其境内造型独特的古石楼——“涂楼”。这座大楼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由黄素、黄堂官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迄今281年。其楼高9.4米,长、宽各20.8米,为石构方形平顶四合式三层楼阁,这是福建省唯一一座纯粹的石筑土楼,也是一座内部防备森严的石楼,仅有一个大门,墙体四周布有多处射击枪孔,更具特色的是,其顶层四角各设有一个半悬空的角楼能够保证进此楼只可从正门进。
黄素石楼
在王献挚副教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踏入黄素石楼内部,他首先从建筑材料入手,通过分析不同材料的特性,介绍了石楼等砌体结构的主要受力特点。接着,他结合黄素石楼的实际结构构造,进行简要的力学分析,让队员们对石楼的力学体系有了进一步认识。王副教授还为实践团讲解了关于构件的受力原理,如构件与构件间均采用榫接,木柱应采用四圈藤条铜钉牛皮封钉。所有的枋均穿柱以增加拉结力,梁与柱的衔接榫头采用鹤嘴咬柱形式。随后,王献挚副教授为实践团讲解了裂缝综合测试仪测量裂缝宽度的方法及测量裂缝深度的原理,并以现场的石柱、石墙等为例,为队员们演示该仪器的使用方法。在王献挚副教授的指导下,实践团的每个队员轮流进行了结构病害检测练习,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结构病害检测方法的印象,有效提升了他们对古建筑病害的检测能力。
王献挚副教授指导使用仪器
练习过后,王献挚副教授为队员们介绍了古建筑修缮加固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如在古建筑常见的木柱出现开裂等病害时,对于开裂情况轻微的,可以使用复合胶对开裂部位进行初步修补,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展。随后,队长孙柏一向负责黄素石楼修缮工作的技术团队请教了石楼的修复经验,负责人告诉队员们“屋面框架是重新定制安装,按照古法的样子给它设计,恢复原状。一楼、二楼和三楼,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一楼它是有一层夯土墙,夯土墙破损会比较严重,我们是给它局部的修补,二层、三层都是以抹白灰为主,二层有一个回廊,三层有一个跑道是走马道,它四周有一个哨口叫回马道,按照原有的传统加上现代工艺拼合起来。”
王献挚副教授讲解木结构
修缮后的柱子
王献挚副教授的实践教学活动,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他通过组织实践团队到黄素石楼进行实践锻炼,将课堂知识与现场场景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剖析,使实践团队对古建筑结构特点有了直观的认识,极大地加深了队员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队员们的专业实践技能,还促进了他们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队员们将更加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黄素石楼石碑师生合影
作者: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徐嘉鸿、李志培、王昊/文 黄金涛/图
一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王献挚
二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叶善斌
三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李治洲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子恒
声明:未经大学生云报或相关权益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刘子恒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