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李志培)
泉港被誉为中国的海盐文化之都,盐业资源丰富,海盐生产历史悠久,辖区山腰盐场是福建第二大国盐场、最大的高端绿色食盐生产和出口盐基地,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为深入了解中国海盐文化,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挽民族星光,传民族文化”民族团结实践团队于7月10日至11日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实地走访山腰盐场及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博园进行参观学习,走进山腰盐场,探索非遗工艺,体验创新魅力。
一:探访福建百年盐场,追寻传统制盐之路
实践团的第一站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泉港山腰盐场。山腰盐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它不仅是该地区盐业生产的支柱,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与技艺的宝贵遗产。该盐场山腰盐场现辖有6个工区、42个生产班组,年生产能力6.5万吨,年出口食盐量近3000吨,年实现产值4000万元。它不仅是全国107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更是被福建省盐务局誉为“全省盐业系统的排头兵”。
盐工在盐田上进行制盐
在非遗技艺中,整个制盐过程被精心划分为六大严谨而精细的环节:一是纳潮,即引台湾海峡海水入池,为制盐之旅拉开序幕;二是制卤,它采用“七步走水法”,通过自然蒸发与人工调控,逐步浓缩海水;三是结晶,将海水中的盐分逐渐凝聚成晶体的关键步骤;四是旋盐,利用风力与人工协作,促进盐粒均匀分布;五是扒盐,则是将成熟的盐层细心剥离,收集起来;六是归坨,将收获的盐堆成整齐的盐坨,以待后续加工与运输。
实践团队深入盐场,亲眼见证了这一切,深受触动与启发。他们了解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深刻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晒白了盐、晒黑了人、一半海水、一半汗水”。这不仅仅是盐工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们勤劳、坚韧、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至今,山腰盐场盐民的生活习俗等都与之息息相关。它不仅记录着泉港区海盐的发展历史,更是传统晒制海盐的历史见证。
夕阳西下盐田黄昏景
二:海盐工艺新突破,创新引领未来潮
实践团的第二站目的地是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博园,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博园共分为文博展览区、中试体验区、生产实践区三大区域,其中文博展览区是我们此次的主要目的地。为了解海盐独特的创新产品,深刻感受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实践团队在王献挚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博园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在这里,海盐被赋予的新的价值,提高“盐”产品附加值。海盐,凭借其独有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滋养了味蕾,更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从晶莹剔透的盐晶砖到细腻入微的盐雕艺术品,再到融合自然与现代科技的海盐康养产品,每一项创新都深刻地重塑了人们对盐的传统认知边界。这些产品不仅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更是对海盐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与现代表达。企业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盐制品,这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
企业负责人向队员们展示海盐创新产品
企业加大盐产业开发力度,积极探索盐的衍生产品领域,生产出很多“盐”产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新型建材——盐晶砖。
自然与科技相融合的时代产品——盐晶砖
盐晶砖的创新运用之一,在于其采用定制模具进行生产。通过精密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将海盐灌注成各种独具一格的建筑构件,为传统建材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颖活力与生命力。这些盐晶砖构件不仅保留了坚固耐用特性,还融入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的喷枪技术,盐晶砖将海盐与糯米粉细腻融合,编织成一种独特的复合材料,轻轻喷洒于墙面之上,随后自然凝结成一幅幅充满自然韵律的盐晶饰面。在这面墙上,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完美交融。
实践团队于盐博园合影
在本次“深入探索非遗文化的瑰宝,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挖掘”的调研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不仅参观了山腰盐场具体日晒制盐的工序,还深刻了解了海盐在多元领域的创新。队员们经过这次实践,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深刻地领悟到了盐农那份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他们将这种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态度融入自身,化作一股强大的动力,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致力于泉港山腰海盐文化的推广与传承,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魅力。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徐嘉鸿 楚子恒 王昊 孙柏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志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