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叶子轩)“丝路唐王城,魅力新三师。”7月4日,由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曹凡老师率领,来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物理学院及法学院的十一名学生,组成了“信之所向”图木舒克支教团,他们跨越四千公里的距离,从江苏南京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图市二中),开启了为期两周的梦想夏令营,在祖国边陲的沙漠绿洲中,传递着东南大学的至善精神。
“信之所向”支教团成员们历经2轮选拔与说课展示,经过近十日的精心筹备,认真制订教学计划,悉心组织课堂教学,开设蓝晒工艺,南京绒花,金陵绳结,非遗剪纸等13门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项目的魅力,通过理论讲授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学会创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以期推进“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赋能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
来自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的志愿者冯若斐老师将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带到了图市二中的课堂上,这是一门柔美与力量并存的艺术,退火铜丝为筋骨天然蚕丝为血肉共同构成美轮美奂的绒花。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冯老师在课前反复尝试寻找经验,并找了大量传承人录制的视频进行研习,总结了一些新手容易踩的坑,在课堂中对这些重要的注意事项进行耐心讲解和示范展示,带同学从梳绒、排绒、扎铜丝、搓绒条……开始一步步制作叶子、花瓣等,最终组合成为完整的发簪、胸针,一同体验这门传承已久的技艺。冯若斐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绒花同学制作的绒花成品
报道中,《蓝晒》课程尤为引人注目。来自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的志愿者郭嘉榕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将影子打印下来。通过紫外线下铁氰化钾与柠檬酸铁铵的神奇反应,经过融配试剂、涂抹试剂、底片阴干、覆盖负片及植物素材、晒图、水洗显影等环节,同学们用影像即兴演奏,表达情感,将植物轮廓及负片图像清晰留存在纸上,为炎炎夏日留下百年不灭的蓝色记忆。不同民族的同学们共同体验、创作,在炙烈灼日下构建起民族团结的美好“蓝图”。郭嘉榕老师为同学们配置蓝晒溶液郭嘉榕老师引导同学们晒制底片
与此同时,在来自东南大学信息学院志愿者叶子轩老师的匠心引领下,一场关于《金陵绳结》的非遗探索之旅悄然展开。叶老师带领同学们感受了中国结文化的深厚底蕴。轻绾、慢结、穿复绕,初为红绳后千结。在动手实践环节,叶老师结合图解,亲自示范绾、结、穿、绕、缠、编、抽等复杂技法,每一步讲解都清晰透彻。同学们在叶老师的一对一的悉心指导下,从简单的纽扣结、吉祥结学起,逐渐挑战复杂的盘长结。一根根普通的红绳在学生们手中逐渐变成了一件件造型典雅、寓意深远的中国结。在这方红绳翻飞的小天地里,学生们体验着从生疏到熟练的转变,感受着传承非遗技艺带来的成就感与喜悦。叶子轩老师在进行纽扣结的教学叶子轩老师在亲自示范三回盘长结的编法
此外,来自东南大学信息学院的志愿者石兆宁老师,带领同学们共同踏上《纸无止境》的魅力之旅。石老师通过故事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同学们了解剪纸、刻纸的发展历史,欣赏当今各个派系的剪纸特色,包括不同花样、不同用途、不同剪刻方式等等。随后,石老师亲手示范教授同学们剪纸的基础步骤,激发同学们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并鼓励同学们自主创作出一幅幅独一无二的剪纸作品,让每一位参与的同学都能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石兆宁老师正在讲授《纸无止境》课程同学们正在学习折纸和绘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而青少年传承“非遗”最好的方式是实践体验活动。希望通过本次“信之所向”梦想夏令营的非遗活动,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文化遗产是国家的底蕴所在”,可以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体味“品类之盛”的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叶子轩
声明:未经大学生云报或相关权益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叶子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