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黄佳静)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静默地承载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等待着我们去倾听、感受。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踏上了一场特别的旅程,跟随江边村村委工作人员黄国宁的脚步,走进东莞企石镇江边村,一同追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红色足迹。
图为江边村景色
图为江边村景色
初识江边祠堂,感悟红色历史
简要介绍
冠堂公祠,这座坐落于东莞江边村的古建筑,占地面积达612平方米,以其独特的两进并排七间、横轴线布局和水磨砖石构造而著称。公祠内部布局合理,从正门进入,依次是正堂、客厅、讲武堂、小花园和碉楼,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沧桑感。
图为冠堂公祠大门
历史由来
冠堂公祠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由清道光丙年午科武解元、江边人黄龙韬出资兴建。黄龙韬不仅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更因其在平剿太平军中的卓越表现而受封“振威将军”。冠堂公祠的建成,不仅彰显了黄龙韬家族的荣耀,也成为了江边村乃至整个地区的重要文化地标。它不仅记录了黄龙韬家族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江边村数百年的变迁与发展。
图由冠堂公祠内景色
图为冠堂公祠内景色
图为冠堂公祠内景色
图为冠堂公祠内景色
聆听党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共御外敌,同舟共济
在抗日战争时期,冠堂公祠承载了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作为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点,冠堂公祠见证了无数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东江纵队的领导人如邬强、何清等经常在此部署抗日斗争工作,而东纵队员也常住在公祠内,与江边村民共同抵御外敌。村民们对东江纵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提供食宿,还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为抗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图由冠堂公祠内文字资料
无私奉献,共赴胜利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冠堂公祠还是东纵队员的疗伤避风港。负伤的队员来到公祠,村里的医学村民会无偿为他们疗伤,这里成为了东纵队员安全可靠的后方。此外,江边村还曾有一段炸毁企石圩头炮楼的壮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为冠堂公祠内文字资料
探寻红色印记,担当时代使命
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有幸采访到了几位当地村民以及曾在当地上班的“故地重游者”,他们对这个地方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眼中闪烁着对过去的怀念与自豪。他们口中的红色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历史的艰辛与伟大。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成员做采访
在这次的采访中团队的成员们都纷纷表示,这次探访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江边祠堂的每一个角落,成员们都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强大力量。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成员做采访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观冠堂公祠,古朴庄重,岁月的痕迹深深刻画其上。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村民团结与信仰的象征。公祠内,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感受到那份质朴与坚韧。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心灵相通。冠堂公祠,作为接地气的文化根脉,值得我们传承与敬仰。
——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成员
图为队员们在观看冠堂公祠文字资料
希望大学生们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保持求学的态度,努力学习,锤炼本领,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去学习、探索,弘扬红色基因,真正地做到了解历史、传承精神,永远保持不畏困难,不惧艰苦的优良品质。
——江边村村委工作人员
图为村委工作人员为队员们介绍江边村非遗项目
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
冠堂公祠的每一块砖瓦间,都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红色精神的炽热。这份力量,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大合照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佳静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