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闻扬 蔡明浚 张雨) 7月16日、7月17日、7月21日,云南师范大学扶摇凝芳华实践团先后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雨过铺街道、马房村、永宁村、大郭西村与仙景村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知行计划为爱上色活动,深入探寻当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在雨过铺街道尼苏小镇邂逅一位彝族绣娘。彝族刺绣融合实用与美学,是中国优秀非遗文化遗产。绣娘匠心独运,传承千年彝绣之美,岁月虽增,但热情不减,四十余年以彝绣为生。她还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自己做的背带、服饰及绣花鞋等作品。
图为彝绣手艺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及其制作过程
7月16日下午,在马房村委会工作人员引导下,实践团拜访了坚守五十余载的剪纸艺术传承人李照英,聆听其十四岁起的剪纸生涯,欣赏了她的精美作品。她坚守初心,慷慨分享技艺,不求回报地传承给每一位求知者,岁月的沉淀与匠人的精湛技艺,在作品与双手间交相辉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李照英希望能融合现代科技之力,为剪纸艺术注入新活力,将其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图为李照英讲解剪纸的含义 图为李照英分享自身传承经历
7月17日,实践团参观了永宁村彝族花灯传习馆,拜访第六代彝族花灯传承人普东方老师。普老师分享了四十余年花灯情缘,揭示其歌、舞、剧融合的彝族花灯独特魅力。实践团深受启发,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愿共探民族艺术传承之路。
图为永宁村彝族花灯传习馆 图为普东方介绍彝族花灯
7月21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前往大郭西村拜访草墩手艺人杨焕英。杨奶奶家中保存着纯手工艺草墩以及制作草墩的原材料和工具。杨奶奶细述制作技艺,感慨时代变迁与后继乏人。如今虽年事已高,她仍满怀热忱,承诺愿将技艺传授给每一位求学者。
图为杨焕英展示草墩成品 图为实践团与杨焕英及其邻居合影
7月21日下午,实践团前往仙景村并采访木雕大师杨健康。杨老展示得意之作《虎》,其灵感源自狂草书法,尽显艺术融合之美。另一作品《走出山洞》寓意深远,激发人的无限遐想。杨老以非凡想象力和自然捕捉力,深耕木雕30载,现在年逾七旬仍挚爱木雕,仅用“爱好”二字诠释热爱与坚守。
图为杨健康介绍作品《虎》 图为杨健康介绍作品《走出山洞》
在调研采访过程中,非遗传承人们感慨到:非遗之美不应随时间消逝,希望青年一代能够多了解非遗文化,投身到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中来。实践团成员也纷纷感叹:当热爱映入生活,坚守融入灵魂,岁月便不再仅是时间的累积,而是蕴含了丰盈的宽度与深度。正因为有这些可爱可敬的传承人们,中华传统文化根脉才得以延续和发扬。
非遗不仅深化文明研究,更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扶摇凝芳华实践团将持续聚焦蒙自非遗,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向广大青年讲好云南非遗、蒙自非遗的故事,在非遗传承中挺膺担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闻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闻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