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宋权泳 陈佳芊)2024年7月4日至7月8日,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稻花鱼跃,农旅共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龙现村,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旨在感受生态农业与农遗文化的魅力,探索千年农耕智慧,并设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旅研学路线,为“稻鱼米”模式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探寻稻鱼共生文化

7月4日,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实践队员们来到青田县龙现村,开始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首先参观了方山乡的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深入了解稻鱼共生的历史与现状。根据清光绪《青田县志》记载,稻田养鱼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博物馆中展示的资料详细介绍了稻鱼共生系统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当地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图为暑期实践队成员参观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 朱梦洁 摄

据介绍,青田地处浙江东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早在1300多年前,当地先民就在山多地少的环境中,依山势造梯田,修沟渠引山泉,种植水稻。通过长期的农耕实践,他们摸索总结出了稻田养鱼的生产方式,并传承至今。截至目前,全县稻鱼共生的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

图为丽水龙现村梯田 何承礼 摄

在龙现村,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当地的稻鱼共生系统。盛夏时节,行走于青田乡村,处处可见田鱼戏水、白鹭低飞。龙现村不仅是稻鱼共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在三百多年前,青田人便积极向海外拓展和发展贸易。

图为丽水龙现村稻田 何承礼 摄

侨乡文化的深入探访

龙现村不仅是稻鱼共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7月5日,实践队员们走进侨乡文化馆,了解华侨历史,感受侨乡人民的坚韧与对家乡的深情。近年来,青田华侨积极回乡创业,推动家乡事业发展的同时,还投资全国多个省和直辖市,成为“浙商”中充满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为暑期实践队成员参观侨乡文化馆 何承礼 摄

农耕实践中的探索与学习

在田间地头,实践队员们观察水稻生长情况,测量稻田数据,并与龙现村村民深入交流,了解传统农耕节奏和稻鱼共生系统的运作方式。他们还探讨了水稻与鱼类的互惠共生、稻鱼共生系统如何适应气候变化以及科技手段在提升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性中的应用。

图为暑期实践队成员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 何承礼 摄

为了将稻鱼共生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实践队员们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当地村民,深入了解稻鱼系统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当地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他们撰写了讲解稿,以“稻鱼之恋”、“千年农耕历史”和“侨民相思”为主题,结合“两山理念”,力求用年轻人愿意听、大众听得懂的方式来解释龙现村和青田的博物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蓝图稻鱼共生长青之道

在指导老师金津的引领下,成员们发挥专业所长,各抒己见,设计农旅研学蓝图。他们用镜头记录“稻鱼之恋”的实践vlog,将农耕文化与现代媒体完美结合。通过与龙现村村民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村里依然坚守着传统的农耕节奏:“六月插秧,半月后放鱼苗,九月丰收节时放水捕鱼,将这份自然的馈赠分享给海外的侨胞。”龙现村精耕细作,保持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图为暑期实践队成员行走在稻田间 何承礼 摄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深入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为未来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暑期实践队成员合照 何承礼 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朱梦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梦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