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刘远晖) 7月初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竹韵流金,非遗兴村”促进团师生一行来到湖北省竹山县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娲传说”了解神话源头和和发展现状。
“女娲补天地,武陵桃花源”地处秦巴山脉腹地的“千年古县”竹山毗邻华中屋脊神农架,道教圣地武当山。历经亿万年地壳运动,三千年上庸古国遗风。八百里堵河的涛涛洗礼,共同缔造了这片钟灵毓秀之地。
按照计划,团队一行首先前往竹山秦巴文化艺术中心了解和学习“女娲传说”的相关资料,在前往秦巴文化艺术中心的路上,团队成员就能发现许多带有女娲传说色彩的场景。“你看,那个大楼上有女娲雕塑”“那有女娲补天的壁画”“哇,那个博物馆前的女娲雕塑真大啊”未曾系统学习过女娲传说的队员们,已经对女娲传说产生了好奇。
(图为竹山绿松石博物馆前中华圣母像 通讯员 万旺 供图)
走过颇具古典特色的人行天桥,团队一行来到秦巴文化艺术中心,一步走进艺术中心,三千年上庸古国历史积淀迎面而来。博物馆、非遗馆、文化馆,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在事先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团队成员率先自主学习竹山县非遗文化概况。
(图为团队成员自主学习竹山县非遗文化 通讯员 万旺 供图)
在自主学习后,经讲解员老师讲述秦巴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的组成和入馆须知、展厅包括远古寻踪、上庸兴衰、千年沧桑、革故鼎新四个部分。跟随主讲老师的步伐,团队成员触碰了以文物、图片、还原场景为载体展现的竹山县的历史、文化脉络。馆藏的一件件珍品让团队成员发出一声声惊叹,上庸滚龙让人心潮澎湃、唱腔浓郁的堵河皮影令人如痴如醉、一段妙趣横生的女娲传说让人心驰神往、来到秦巴文化中心,在件件文物里,感受到竹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经过短暂休整,下午两点左右,队长刘远晖带着几位核心骨干乘车前往竹山县宝丰镇,寻找“女娲传说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义富。
下午三点左右队员们来到位于宝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王义富工作室,遗憾的是王老下午有宣讲活动此时并不在工作室,随即电话与王老约定好时间。
不久,一位身穿红马甲,精神抖擞的老爷爷打开工作室大门,队员们与王老打过招呼之后,见王老仍在手机上处理工作,便在工作室内观看王老的作品。
“女娲在哪里来补天,康熙字典记录全,在郧阳以西竹山县,开始来炼石补天”朴实的文字却见非凡的魅力,让队员们不禁哼唱起来,王老听到队员们小声哼唱后也抬头微笑给与鼓励 。
看到这么多队员对他的作品感兴趣,王老很快完成了手头上工作。“来我教你,鼓槌要用力敲”“你唱的很好,大点声没迭事”在王老的细心指导下,从未接触过竹山花鼓船歌的队员也能唱的字正腔圆,也让从未拿起过鼓槌的队员也能敲一段略有节奏的伴奏。在团队成员的齐心协作下,一段颇有节奏的“非遗传承教学生唱女娲歌谣”在工作室内缓缓成型。
“女娲山下行人少,涧谷云深一鸟鸣这两句诗时古代诗人王象之说的,他口中的女娲山就是广场左手那边的女娲山,也就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谈到女娲传说,王老的话匣子打开了。为什么竹山可以拿出女娲传说这个招牌?《康熙字典》上写的很清楚“女娲炼石补天 在郧阳竹山以西,相传女娲补天处”“这相当于官方背书,所以竹山县有这个底气打出这张招牌”
(图为王义富老师指导队员使用鼓槌 万旺 供图)
在过去大家都把女娲传说当个故事来听,如今经济发展了,竹山县拿起女娲传说这名片,兴建了女娲山风景区,也把绿松石这张名片推向全世界,给本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现在以他为代表的竹山非遗传承人把女娲传说融入到花鼓船歌、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上,在满足居民文化享受上,把女娲传说推向更高的境地。
在最后,王老告诉团队成员,他正在做的就是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他作为非遗传承人已经奋斗四十余年了,在传播女娲传说这件事上已经有了感情,不忍心这个东西没落。受到王老的鼓励后,团队成员继续下沉竹山县探究女娲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竹山乡村振兴的影响。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远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远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