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牛淼苗 许佳怡)为响应“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号召,塔里木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文物里的中国”实践团于2024年7月1日至7月8日,分别赴塔里木大学校史馆、金银川街道办事处、南国风光社区等地,开展五场以“新疆历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主题,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延伸的系列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探索,进一步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7月3日 塔里木大学校史馆后方 与第一师阿拉尔中学学生合影

聆听新疆考古故事,感知新疆历史脉络

活动伊始,由讲解员带领小朋友们以展板讲解的方式了解新疆历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遗址覆盖时间范围广、涵盖种类多,是新疆历年考古发现的代表与缩影。此次讲解,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初步构建起新疆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探索文物复原技法,展现往昔遗址辉煌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感知文物与历史,本团队以考古发现为基础,选取了每个遗址的代表性文物56件,有陶器类、壁画类、模型类、文书类等四类。结合团队成员专业知识,利用历史与哲学学院纸制文物、壁画文物、陶瓷文物修复实验室等多所实验室进行复原并与学生讲解复原技法。

图为7月2日 南国风光社区 学生正在观看团队成员制作的复原文物

体验文物制作活动,复原古法制作工艺

依托鄯善吐峪沟石窟和佛寺遗址的沟西区中心柱窟壁画、第50窟后室左壁、伎乐天壁画等文物,团队成员带领学生进行壁画制作体验。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拿着画笔对壁画主体进行勾勒,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展现在我们眼前。

依托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石墓的出土陶罐、单耳陶罐、陶盆等文物,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开展陶器制作体验。揉泥、摔泥、制底、搓泥条、泥条盘筑……孩子们的小手灵巧地摆弄着陶土,有的做成了小茶壶、有的做成了茶杯,还有的则是做成了笔筒……

考古发掘是获取文物的基本方法,团队成员带领学生使用考古工具在规定范围内运用正确的考古手法,拨开神秘的地层。同时普及田野考古常识、体会田野考古过程、锻炼动手能力、拓宽历史视野、丰富历史常识。

体验非遗技艺,传承传统文化

为加强学生对非遗等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唤醒学生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团队开展了拓印与雕版印刷、漆扇、造纸术、扎染等非遗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瓦当和《朱子家训》《春江花月夜》进行拓印和雕版印刷;可以制作一把敦煌配色的漆扇;也可以体验切麻、洗涤、蒸煮、春捣、打浆、抄纸、干燥、揭纸的古法造纸工序……

图为 7月4日 仁和小区 团队成员教学生制作漆扇

让科技赋能文物,让过去拥有未来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学生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佩戴好PICO 4 Pro,随时随地与文物实现主动探索与交互。在这里,他们可以感受技乐俑的高超琴技;可以从伏羲女娲图中感受先民的远古信仰;可以和彩绘骑马戴帏帽侍女俑一起踏春出行;可以和克孜尔石窟新1窟-飞天的学习龟兹的乐舞;可以和四位劳动彩绘妇女俑一起制作糕点;也可以在倏然之间进入到通古斯巴西城址,感受古城威仪……

图为 7月4日 仁和小区 学生正在体验VR设备

通过本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构建起新疆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了解文物复原技法,体验文物制作活动,感知非遗技艺。使青少年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文化共鸣、增进认同感,教育引导他们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五个认同”“五个自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牛淼苗 许佳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佳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