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财税学院团委)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当代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基层,了解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7月3日至5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财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前往海宁市黄湾镇开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蓝印花布及草编非遗文化等一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3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财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前往黄湾镇钱江村,该村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近些年先后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AAA级景区村庄、省生态文化基地、省休闲旅游示范村等。实践团深入了解该村的冷冰坞、谈仙岭古道、爱心棉田种植基地等特色项目,进行重点考察及调研。在实践中同学们扎根基层,开展了农田除草、棉花DIY抱枕花束、古道探索、农作物采摘等一些系列活动,收获满满。
“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钱江村民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实践团的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刻意识到以“生态”助“经济”的实际意义,也充分了解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7月4日,财税学院实践服务团前往黄湾镇大临村、黄山村对当地非遗文化蓝印花布及草编进行调研。实践服务团在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介绍下,对蓝印花布及草编有了更深的了解,随后在传承人带领实践服务团的同学参观了制作蓝印花布及草编的工作室。
在与草编传承人施惠林老师交流中,同学们获悉草编非遗技术已经开展传承人课堂,传承人施老师希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草编文化,传承草编文化。同时黄山村委会还帮助成立草编工作室,灵活运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矩阵,将草编文化进行传播,共续千年艺术薪火,展现非遗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未来希望。
7月5日,财税学院实践服务团前往黄湾镇黄山村虾稻共养实验基地进行调研。在当地养殖农户的带领下,实践服务团成员来到稻田埂边,据农户介绍,黄山村自2018年起就通过这种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打造出小龙虾与稻田和谐共生的“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稻虾双赢”可循环生态链。
这种模式对于水稻而言,“稻虾共养”可以减少使用肥料、农药,还能省下一笔机耕费。对于小龙虾而言,“稻虾共养”可以降低龙虾的发病率,大大减少管理成本。同时每年5月份左右黄山村还会举报龙虾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垂钓龙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践服务团深刻感受到了国家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帮扶,深刻体会到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同时被中国农民辛勤的劳动与无穷的智慧深深震撼到!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财税学子在实践中用青春抒写乡村实践故事,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弘扬传承非遗文化,践行了当代青年应深入基层“自找苦吃”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在青春正当时,挺膺显担当的作为,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贡献一份青年力量,奋力书写青春新篇章。(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财税学院团委)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财税学院团委、郭思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思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