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安庆师范大学5月29日讯(通讯员吴敏 袁思港 魏晓晓)为响应二十大号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望江挑花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5月25日,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寻遗小队来到望江挑花的起源地鸦滩镇望马楼村展开实地调研活动。
图为调研团队在望江挑花保护传承基地合影。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杨婷婷 供图
感受厚重历史,欣赏非凡技艺
望江挑花是由渔耕并存的农业社会的祭祀供品发展而来,它源于唐代,最早时人们用毛发和麻布为材料挑制敬神的敬褡,以后逐步演变成为日常家居的点缀。望江挑花具有针法独特、做工精细、技艺含量高、难以仿冒复制的特点,其构图优美,变化有序,色彩对比强烈,正反相映成趣,富有观赏价值。5月25日上午,调研团队来到了鸭滩镇望马楼村,寻访望江挑花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房丽丽,房老师详细介绍了望江挑花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发展状况,为我们讲解了《福寿双全》《八喜娃》《十二生肖系列》《二十四孝系列》等具有代表性的挑花作品,还现场演示了望江挑花“挑、钻、游、织”的针法。仅凭一根针、一绺线刺绣,就能创作出构图精美、内涵丰富的挑花作品,令人不禁感叹挑花工艺的智慧,激发了调研团成员对挑花的浓厚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望江挑花艺术的认知和对大国工匠精神的感悟。
图为房丽丽老师介绍挑花的历史及起源。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吴敏 供图
图为房丽丽老师展示挑花针法。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袁思港 供图
在和房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望马楼村绝大多数的中青年妇女都掌握了挑花技艺,为了更好地将挑花技艺发扬光大,将挑花文化打造成挑花产业,拓宽村民的致富路径,在国家财政资金重点扶持下,望马楼村创建了“挑花女之家”,成立了挑花专业合作社。房老师同时也提到,虽然“挑花女之家”可以帮助村民增加一些收入,但是挑花产品的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很难打开市场,挑花女的收入有限,导致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这也是挑花目前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随后,团队成员跟随合作社的曹经理来到了望马楼村挑花专业合作社的展厅,看到了望江挑花藏品和记载望江挑花的报刊证书等部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挑花女之家”认识了一群正在工作的“挑花女”,再次感受到了望江挑花文化的千年传承与发展的深厚底蕴。
图为望马楼村合作社展示厅的挑花藏品。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李熊磊 供图
寻访传承人,感受一代人的坚守
望江挑花不仅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2006年入选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为深入了解望江挑花的“前世今生”,5月25日下午,调研团队前往纺织服装新城,拜访望江挑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世福老师。为了促进望江挑花的发展,王世福老师做了大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编纂望江挑花工具书和教材,提出与服装厂合作,共同推广挑花艺术,创建望江挑花展厅等,用挑花艺术家特有的敏锐思维、真挚的热情、灵巧的双手,探索出产、学、教相结合的新路。在采访中,王世福老师特别提到:“望江挑花未来的发展需要依靠年轻人,望江挑花工艺急需设计人才,望江挑花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新鲜力量的注入,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去传承、去创新、去发展。”最后,王老师还分享了自己传承挑花技艺的经历和体会,以及对挑花的热爱和坚守,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和坚守的不易,同时也坚定了青年学子将来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念和勇气。
图为团队成员与王世福老师在纺织服装城合影。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魏晓晓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对王世福老师进行访谈。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李熊磊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