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20日讯(通讯员李春兄)为促进民族团结,充分增强百姓民族意识,培养群众与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2024年1月19日至20日,“知行合一,躬耕实践”社会实践队开展“三下乡”活动,部分深入乡村,进行青海社火的表演练习与文化学习的活动,通过与老人交谈了解到了许多关于青海社火的知识,以及学习了社火不同角色的扮演方法。让这个火遍西北大街小巷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当天上午十点,“知行合一,躬耕实践”队队员来到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王家村,乡村是开展社会实践,学习社火的重要阵地。在本次实践中,实践队员跟随王主任,教练与练习者展开活动。首先实践队员来到学习高跷的队伍,王主任说到:“高跷不仅锻炼了表演者的身体,也预示着团结平安和步步高升。青海作为高跷之乡,为了传承并发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寒假放假的学生们都来学习高跷,青年一代作为国家的未来,只有青年一代学会社火,哪怕一个人只会一个角色,只要全青海的青年人集合起来,也能凑出一个完整出色的队伍。”

下午一点,跟随着王教练的脚步,实践队员来到广场,看到了正在练习舞狮的村民们,他们穿着狮子衣服正在进行一些高难度动作练习,实践队员也进行了尝试,王书记提到:“练习耍狮子这项运动,需要很大的力气,一般由一些年轻的小伙子来练,这个节目是男女老少都爱看的节目,每个人都很期待这个节目。”

实践队员采访了正在观看耍狮子的王爷爷,王爷爷说:“除了这些还有许多节目,看完耍狮子这个节目,观众会在广场围成圆圈,静静看着演员们惬意地扭着秧歌步,哼着青海小调,唱到尽兴处,表演者走到观众中间,用手里的道具轻轻拍一拍人们的头,表示将好运带给了大家,小孩子们淘气地在场子里打转,观众与演员笑作一团,一整天都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

接着我们来到舞蹈队伍,一些年轻的女孩子和小伙子正在练习来自不同民族的舞蹈,他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彩色的衣带随风摆动,矫健的身姿挥洒自如、透露出一种勇敢拼搏的民族精神。这种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舞蹈深受观众的喜爱。王书记为我们讲起青海这个大家庭,在青海省,共生活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保安等48个民族。多民族杂居,形成了文化上的交融与相互影响,在青海,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在各民族的舞蹈中,锅庄舞流传最深最广,不论民族和年龄、青海人几乎人人都会跳锅庄舞,锅庄不仅体现出藏族小伙的洒脱不羁,也体现出藏族姑娘的温柔美好。青海社火中的牦牛舞也是受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既表现了藏族同胞坚毅勇猛的性格,也体现了牦牛的勇猛、牦牛舞由两名演员扮演一头牦牛,披上仿制的皮毛道具,绑上牛角,随着音乐,如同真正的牦牛决斗一般,动作强劲有力、充满力量感。土族的安昭舞也体现了土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众人随着领唱悠扬的歌声手拉手围成圆圈,尽情舞蹈,气氛热烈和谐。因此在青海社火中,汉族人民常常装扮成各族人民尽情舞蹈。这项舞蹈节目促进了民族团结,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不亦乐乎。

青海社火为弘扬传统文化、维系青海各民族团结、促进河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保护和传承青海杜火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贡献青春力量的重要性。只有青年一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去传承它,才能做到文化的创新。我真正学习到了社火中许多角色的由来,以及这个角色背后的故事,如狮子,它预示着日子红火,各个天兵神将,预示着平安;各种僧官,预示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同时也学习到了有些巨额收入的扮演方法。它为我积累了宝贵的人生财富,让我认识到了社火的美妙和热闹,也让我明白了大学生作为接班人要不断的努力,拿出拼搏进取的干劲,坚定不移的韧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鼓足干劲,拼出闯劲,砥砺韧劲,才学习到更多知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能实现梦想,驶向成功的彼岸。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春兄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1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