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非遗独特姿态,缤纷乡村美育课堂。恭城彩扎作为桂林的重要非遗资源,在当下拥有着深厚的育人作用。为响应新时代的呼唤,发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023年7月8日,“美彩益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一同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挖掘整理恭城彩扎艺术元素,研究剖析乡村美术课堂。致力让乡村学生在感受非遗的魅力中培养对艺术的鉴赏力,从而推动健全人格的发展,为乡村人才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沉淀百余流年,绽放栩栩匠心光彩

恭城彩扎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蕴含着深厚广西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彩扎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经数代人的继承发展,如今已有一定规模,如恭城“张福记”彩扎作坊有展示厅、扎作车间、装裱车间、美工车间、缝纫车间,熟练的扎作技师、装裱技师、美工技师、雕刻技师、缝纫技师数名,且持续性接收学徒。百年匠心体现在形态丰富的彩扎作品中,手艺人们将月与繁星扎于花灯,熠熠的细碎光芒装点出一片诗意的星空。寄寓着吉祥和美狮头龙首,纹样线条粗犷豪放、刚劲有力,身姿神态灵活多变、紧凑生动,还有那张牙舞爪的飞禽走兽、生机勃勃的花鸟鱼虫、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惟妙惟肖的古建模型等。恭城彩扎色热烈明快,活泼大胆,讲究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它的立体感十足,骨将架、绘画、色彩等多方面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品常能达到生动传神的境界。

 

 图为彩扎工艺品制作。

团队在走访观察中了解到恭城彩扎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于封建迷信活动,随着社会逐步发展,渐渐演化成为两种形式,分别是丧葬用品和手工艺品。彩扎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除传统题材外,创作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在实践领域过于快速的发展和频繁地使用致使其在理论方面的文化厚度缺乏深挖,团队在对恭城彩扎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的同时进行了初级彩扎的理论研究,以此来带动大众的学术兴趣和研究热情,进一步发掘彩扎的理论价值,推动彩扎理论研究的发展。

飘逸彩扎韵味,融彻创意课堂新维

民族手工进校园,巧手童心韵味浓。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持续推进下,彩扎进课堂逐渐开拓了其发展空间。在学校,团队与学生们共同体验了精彩有趣的彩扎课堂。首先,大家共同观看恭城彩扎的视频简介,而后老师系统地给大家讲解彩扎相关介绍,包括它的制作过程、材料,以及一些制作工艺等等。第三个环节是知识问答,老师挑取视频里面的内容和讲解过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让参与彩扎课堂的学生进行回答。第四个环节里老师教学生们做一个花灯,最后进行制作的评比。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体验与观察中,团队融合自身专业特点,从多个角度研究和剖析彩扎乡村课堂的构成,包括哪些元素以及如何组织等,对团队探究将恭城彩扎的艺术元素融入乡村美术课堂路径,设计好具有非遗文化特点的乡村美术课堂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制作彩扎灯笼。

访谈相约,共赴未来。团队很荣幸地邀请到课堂老师,即恭城彩扎传承人张桦进行访谈,张桦以及他的团队目前已经初步进行了将彩扎艺术元素融入乡村课堂的实践。通过访谈,团队了解到,彩扎记忆分为扎、铺、写、画、烟火、人物设计、剪纸等等,集36个工艺为一体,因为彩扎的工艺极其复杂,他将彩扎在校园内的呈现进行一个简化,便于其更适应中小学课堂。比如将需要用粘胶水的部分,改用一些双脚钉,因为其比较容易结合。而彩扎的画,是提前把相关的图案印制好,直接印在纸上面就直接做了,不需要现场画,方便学生在有限的90分钟时间内把作品完成。总的来说,一个是在材料运用方面的创新,另一个是从36种工艺中提取了几种工艺进行教学。正如恭城彩扎第五代传承人张桦所说,“彩扎作品要与时俱进,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加焕发生机。”彩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其灵活多姿的制作工艺、制品外形一般,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与发展可能。

团队期望以此为契机推动传统模式下被动的宣传形式转化为主动宣传,借助研学活动与相关课程开发让中小学学生主动学习,让愈多的人更加系统直观地了解、喜爱恭城彩扎,并在深刻认识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无数为之奋斗的我们,时刻在路上。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李丽琦 皮思仪 杨鸿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鸿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