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乡村振兴和探索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四川轻化工大学薪火乡传向未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3年7月对宜宾市的部分非遗项目进行了调研。实践团队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和访谈,获取了更深入、真实的信息,也引发了队员们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深入思考。此外,团队通过宣传推广、参观学习和实地走访等“多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非遗与乡村经济、文化和产业的进一步有机融合。

走进宜宾博物院,传承非遗向未来

图为实践团队在宜宾市博物院合影留念

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实者、研究者、宣传者和保护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7月11日,团队从宜宾校区出发,参观并探访了宜宾市博物院。

宜宾博物院非遗中心罗平主任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交替依次给队员们介绍了四季乡愁展厅关于民俗专题的陈列。四季乡愁,以岁为根,以时为界,以季为脉,以节为煤,承载着宜宾人对那座山、那汪水、那片景、那亩田、那些人和事的情感寄托。人们在岁时节令中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宿,感受岁月变迁,品味人生百态。团队成员不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自豪,深刻感悟到非遗项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图为实践团队在宜宾市博物院参观学习非遗项目

在参观完四季乡愁非遗展厅后,宜宾博物院任毅副院长、徐强部长、非遗中心罗平主任、杨蓓老师与团队成员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交流。任毅副院长介绍了宜宾非遗发展情况,其中非遗项目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十大类别,涵盖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此外,在地域分布上来说,宜宾的七县三区均有其独具特色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同时,宜宾市关注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人才梯队。

在如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博物馆扮演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而调研博物馆更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在这次的交流学习中,团队对于宜宾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等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通过考察研究,团队深入挖掘了非遗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未来,我们会将这种意义延伸至乡村振兴,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我们会继续重视和支持这样的调研活动,共同传承文明,共促社会进步。

品宜宾燃面,睹非遗风采

图为团队成员和赵素老师(右一)讨论宜宾燃面的传统技艺

宜宾燃面以其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油重无水,味美爽口的独特风味而闻名于世。7月13日,团队来到宜宾燃面非遗总店,并且拜访了宜宾燃面的第四代省级非遗传承人赵素师傅。

在采访中,赵老师提到最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品牌,且只有把自己的技艺精进才能更好的传承。对于如何把宜宾燃面更好的推向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赵老师说到要不断的提高宜宾燃面知名度,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把宜宾燃面的制作手艺不断的传承下去。关于乡村振兴,赵老师提到因为宜宾燃面的原材料大多需要乡村提供,所以原材料提供的过程就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目前芽菜就是形成了产业链,很好的带动了当地村民走向致富之路。这对于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实地调查,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宜宾燃面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制作技艺,为该美食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通过调研,团队成员了解了宜宾燃面在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为宜宾燃面相关的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宜宾燃面经历多年光景轮换,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存续于民间。在宜宾燃面非遗总店,队员们更加深刻感悟到我国“舌尖”非遗的价值与魅力。宜宾燃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珍贵的历史记忆。

传承李庄白肉,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王强师傅(左一)讲述李庄白肉的发展历程

7月14日,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宜宾市长江南岸的李庄古镇,来到映秋饭店非遗店,拜访了李庄白肉的第四代传承人王强师傅,此次访谈让团队成员们受益匪浅,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现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演变,预制菜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李庄白肉和预制菜是有差距的,李庄白肉是一道传统手工制作的美食,注重原料的选择和传统烹饪技艺,以追求口感和味道的独特性。李庄白肉也可以通过加入保鲜剂来保持其长时间不会变质,但是李庄白肉作为一种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美食的体验,这种效果是预制菜所达不到的。

据了解,李庄白肉源于李庄古镇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传统烹饪技艺,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当地人引以为豪的瑰宝。李庄白肉的肉片肥瘦参半,长20-30cm、宽15-20cm、厚1-2cm,平铺或卷成筒状装盘,用筷子裹而蘸上特制的蒜泥蘸料,食之清香爽口,肥而不腻,风味独特。李庄白肉传统手艺,不仅承载了老一辈手艺人的全部心血,也是体现了万千李庄人民的劳动智慧。如今,王师傅不仅传承和保护非遗,也经常对乡村儿童进行关爱。曾经多次资助农村家庭贫困生完成学业,并为农村失业人群提供宝贵的就业岗位,从而更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王师傅在非遗传承、公益事业和乡村经济等方面很好的体现了一名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向少年儿童宣传和推广非遗

此外,团队成员对非遗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在宣传过程中得到了不同人群的一致好评,包括:当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少年儿童等。事实上,很多人对非遗有着浓厚兴趣,表示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被传承和发扬的,希望优秀非遗可以更多的带入学校课堂、公共社区和展览馆等等,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好的感悟我国非遗的价值与魅力。

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尤其非遗传承人通过为乡村儿童提供关爱、为环卫工人送温暖、为失业人群提供就业岗位以及为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等多种方式回报社会,很好的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公益事业发展。因此,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进步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四川轻化工大学 沈超)


来源:四川轻化工大学  作者:沈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