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用心关爱,呵护成长
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韩莉敏 刘颖琪)我国的校园欺凌问题十分严峻,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高,其中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发生的比率比其他类型更高。为降低金鸡乡中心小学的校园欺凌发生的频率,安徽师范大学“情系川皖·圆梦巴蜀”山区留守儿童支教团(以下简称“川队”)在所教的六个年级中皆举办了反对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
川队成员了解到,校园欺凌被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
8月29日当晚川队召开会议,据成员张宜祥所述,五年级班内的王同学,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校园欺凌。听这位小学生所言,他和张同学一起玩摔炮,当时张同学并没有说摔炮要收他的钱,第二天,张同学找到王同学变本加厉地索要摔炮钱并要收利息。最后,王同学所还金额高达一千多,有一年之久。此类校园霸凌事件在金鸡乡中心小学内无独有偶,一年级有学生在黑板上写字骂同班同学,六年级学生欺负五年级的小朋友,各年级还有相互打架的情况发生。校园欺凌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可会给被施暴者的心里留下一层阴影。校园欺凌的频发是施暴者的无知与被施暴者的软弱造成的,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让孩子们积极阳光地成长,减少校园欺凌情况的出现,川队成员连夜召开会议并讨论应对方案,为第二天班会做准备。
2023年8月30日,川队成员吕小慧在六年级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她首先以一个视频引入,直接清晰地向学生们展示了校园欺凌的可怕。学生们表情严肃,坐姿端正,聆听老师的分析。校园欺凌的参与者分为三类: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吕小慧以“羊群效应”、“踢猫效应”、“自我防御机制”等与校园欺凌息息相关的心理效应为例,向学生们介绍校园欺凌参与者的心理。在谈论欺凌的界定问题时,同学们积极地参与讨论,并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
学生们正积极举手发言 (安徽师范大学 张海慧 摄)
物理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时常发生在校园里,也许只是因为一个“外号”,一次取笑,一次偶然的无心之举,就会让部分同学深陷困扰。在了解了校园欺凌的界定后,学生们陷入了沉默,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举动是否对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在此之中,吕小慧重点展示施暴者的一些行为,尤其说明了那些施暴者无意间做的,比如排挤等,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情绪两极化,道德判断发展不完善等特点。正因如此,他们可能不知道他们正在欺凌别人,或者他们正在用自己不完善的三观享受着欺负别人所带来的快意。最后,吕小慧还向同学们提供了被施暴的自救以及寻求他救的方法。
图为学生认真聆听校园欺凌的案例。( 安徽师范大学 宁卓阳 摄)
除此之外,八年级袁丹老师表示对待反校园欺凌应该保护自身安全,可以正当防卫,但不能激怒对方,寻找保留证据,寻求家长的帮助,一起解决问题,绝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打击报复。
在此次反对校园霸凌的教学活动中,川队成员秉持着负责的态度,发现学生问题并加以解决。川队成员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每位同学的身心健康,和他们一起成长。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刘颖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颖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