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红棉夏乡队开赴红色发源地之一的广州进行调研实践,我们一行9人踏上这片曾洒满热血的土地,听广州起义故事,悟先辈英雄气节,传红棉英雄精神。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
寻访的第一站,是广州起义纪念馆。进门便是一棵茂盛的木棉树,它低下头,对我们致以诚挚的注目礼。
“1927年12月11日凌晨的一声巨响,正式打响了广州起义的第一炮……”我站在广州起义纪念馆内,静静地听着这段日渐沉寂的历史,“起义发动后,起义军兵分数路,由叶挺所指挥的东路势如破竹,接连消灭了驻沙河和驻燕塘的两个团,后协助工人赤卫队攻占广州公安局并于当日上午,在此宣布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解放后,旧公安局经过维修和开发,于2007年作为“广州起义纪念馆”重现于世,这就是广州起义纪念馆的前世今生。
馆内藏品众多,信物装备应有尽有。我凝视着这一件件静默的文物,却从讲解员口中听到了它们的声音,它们在起义中为工人们伪装、传讯、运输、冲锋……也看到了它们的主人——起义军是如何的勇武坚毅,从重重围堵下,杀出一条血路,也杀出了一线曙光。透过它们,广州起义在我心中已不再只是一个历史名词,而是由一幅幅血肉之躯构成的鲜活画面。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在国军高压统治下,那两位假扮夫妻以便为组织传递信息的同志,还有更多从事地下工作的无名英雄们,他们活在黑暗中,却不忘向往光明,没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的情报,起义难以实现。
图为讲解员为游客讲解广州起义
缅怀革命英烈,赓续红棉精神
我们随后前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祭奠英烈。这里原名红花岗,埋葬了一位位在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门口立着硕大的红棉英雄花标志,是为他们而默哀,也是对他们的赞颂。园内矗立着高大的纪念碑,恍如烈士们的不屈傲骨,他们手握枪杆冲破三座大山,象征“枪杆子里出政权”,上书邓小平同志题词:“广州起义烈士永垂不朽”。
图为小宣讲员讲述英烈故事
“张太雷,原名曾让,参加革命后改名太雷,男,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我们去的时候,正好遇上了园内的“志愿者”——一位小学生宣讲员,她站在石碑前,带着鲜红的红领巾,讲述着英烈故事,面对台下观众的注视,她虽有些紧张,但十分镇定。
我们不解于她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来做宣讲员,“我之所以来这宣讲,一方面是学校举办了革命烈士宣讲比赛,另一方面是我想讲述红色故事,”她自豪地说,“我准备了很多烈士的故事和事迹,比如王二小和张太雷的故事……我背了很多遍,虽然有点困难,但我觉得很光荣!”
我心中一阵没来由的感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稚童或是青年,长在长风里,生在红旗下,华夏儿女始终热血而赤忱,我们从上一辈手里接过时代的火炬,也必将平稳地将其传递到下一代手中。
峨峨越秀山,千古阅兴替
作为广州制高点的越秀山是我们的最后一站。越秀山,又称观音山,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山峰,见证着千百年来的四序迁流,人生海海,近代以来,更是作为兵家要地,见证了广州起义的兴起落败。
图为红棉夏乡队实地考察观音山战斗遗址
我们步入葱葱茏茏的越秀山,参天木棉遮天蔽日,夏日蝉鸣贯耳,顺山路而上,渐闻欢声阵阵,俨然一幅太平盛景图,而这都是前人用血与泪换取的。起义发动后,中路迅速攻占观音山,大批敌军援军赶来,对观音山发动了数十次进攻,起义军奋勇杀敌,经过一日一夜的鏖战,敌军被逐一击退,起义军也损伤惨重,以石喜为代表的工人们与敌方战斗到最后一刻,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奉献,立下了一方铭为“观音山战斗遗址”的石碑。
起义军控制观音山后,以镇海楼为中心,沿明城墙遗址构筑工事,抵御敌军。实践队员们循着前人开拓的路,孜孜前行,登上镇海楼,仍能看见一尊尊铜炮和斑驳的城墙。镇海楼内五层,自下而上分别展示各朝代历史和代表文物,每层都展现着广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镇海楼”三字镇住了百年前国军的暴行,也换得了如今广州的一方安宁。
如今,观音山上已不复疮痍满目,唯余那一方石碑与一树红棉,诉说着这里曾发生过何等的悲壮,但革命精神永存,如那红棉花开不败。
红棉花开英雄路,乘荫不忘种树人
木棉树高大笔挺,宛如顶天立地的巨人,而木棉花则由坚实的花萼托起五片坚韧的花瓣,包围着柔软的花蕊,即便跌落枝头,也仍会保持着在树上的火红姿态,宛如永不屈服的英雄。正因此,木棉花,也被称作英雄花,一如曾经那不畏生死、敢为人先的广州人民。
来源: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陈锦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锦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