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起步之年,为响应国家对加强“三农”工作的号召,践行“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的口号,以实际行动回馈“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的殷切期盼,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赴云南景东社会实践团来到了云南农业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希望对各个气候环境不同的地方的特色农业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将课堂所学理论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真问题,找到真方法。
8月6日上午,云南农大茶学院龚元圣老师及谢昕玉老师带领着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云南农大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鸡文化博物馆以及茶苑,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云南的地理文化特点,云农大发展历史,学院特点和学科特色,并通过博物馆,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云南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化,高效化,机械化的过程。实践团也立足浙江大学,分享了浙大培养新农人的方案与体系,在双方思维碰撞中,同学们加深了对不同地域农业的了解,体悟到现代科技下的农耕文明的魅力,并对未来农科知识的学习有了更多维度的认识。
(一)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
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极佳的云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传习共享平台,融合了农耕文明和民族文化,承载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成员们漫步在各个展厅之间,从琼林碧珍走向民淳俗厚,从三迤牧歌走向江湖渔捕。质朴而浪漫的人民,独特而丰厚的人文风情,成员们感受到了独一无二的农耕文明魅力。而其中由云南独特的地形以及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造就的农业,也让成员们对因地制宜,立体农业等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农业也有了新的见解。这次参观后,实践团认识到农业是由生命、有温度的产业,认识到我们只有把知农爱农情怀厚植心田,才能真正解民生、治学问。
(二)鸡文化博物馆
走进“五德之禽”,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的第二站来到了云南农大鸡文化博物馆。在这里,讲解员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鸡的起源与进化、世界家鸡和中国家鸡遗传资源分布状况、云南的特色鸡种以及与鸡相关的一些特色民族文化,包括以鸡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案例。博物馆中展现的一千余件关于鸡的标本,也让实践团频频惊叹。而这,也是再次体现了云南丰富独特的生物资源,以及反映了当地居民利用云南特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现象。这也让成员们对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思考——利用所学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从而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最终使得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三)茶苑
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了茶苑,茶学专业的邓博士为我们进行了讲解介绍。 “遥望茶山云雾绕,茶香醉心人神”,走在茶苑,成员们陶醉在阵阵茶香中 。一路上,邓博士介绍了云南特色茶种,以及其所适应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向实践团展示了学院培育茶树佛香3号的选育及栽种。过程中,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张婕和梁新样同学也结合自己专业所学知识,发现部分茶树患有缩叶病的情况,讲解员也对两位同学的判断表示了肯定与赞许,并解释说这是由于云南先前存在干旱的情况而造成的。从中,成员们认识到茶树的选育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交叉。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所说,”在人类思想史上,重大成果的发现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 。学习研究中,单一的视角和技术手段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多视角、跨学科的探索,则更容易获得新认识、取得新突破。在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大的情况下,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探寻农大实践行,亦耕亦读新农人。浙江大学赴云南景东实践团牢记新农人使命,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在实践中加深新农人身份的认同感。忆往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丹心向阳,数十载耕耘积蓄,丰获无穷。看今朝,革故鼎新,以续事业,披荆斩棘,一心为农,再创辉煌。时代之问,青春作答。在希望的田野上,实践团将不断展现“新农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优良品,合力奏响“亦耕亦读新农人”的奋进旋律!
来源:浙江大学 作者:张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