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实践是给予了我锻炼的机会,让我走进山村生活,在实践中了解到了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所在。”实践队成员夏心感慨道。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科技助农,共富乡村”89C51实践队带上运用专业知识研发的微水流发电装置,前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阜山乡的农田大棚进行实地测试,开启了他们的乡村振兴实践之路。
据了解,该实践队研发的微水流发电装置可以将灌溉时流经管道的水的动能高效地转化成电能,并存储进蓄电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山环绕的复杂地形情况下,农田的接线布线的难题。同时微功耗技术可以实现免维护的功能,大大节省了人力。此外,装置的无线组网系统结合了LORA扩频技术,农户可以通过控制面板设定自动灌溉时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灌溉。
来到阜山乡后,实践队成员跟随农户走进农田大棚,了解农作物的大致生长和灌溉情况。在农户的教学指导下,成员们连接水管进行调试,由于实际情况的差异,在一开始的测试过程中出现了出水口无法正常出水、信号不能连接等问题。经过共同努力,克服了这些难题,最终装置调试成功,在农田中正常灌溉运行。
为进一步对研发的装置进行测试,实践队成员来到波特家庭农场的番茄大棚,安装微水流发电装置。“我们的装置在安装成功后出水灌溉作物,当湿度传感器到达设定的数值时,电磁阀产生脉冲控制开关,停止出水灌溉,湿度低于设定数值时可继续正常工作。”实践队队员陈鸿宇说道。
此外,“科技助农,共富乡村”89C51实践队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地的农户进行农业方面的相关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当地农户种植的作物种类,年产量以及灌溉方式。实践队队长刘智伦对调研结果做出总结,“大部分农田仍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滴管和喷灌也需要自己前往农田控制阀门或者使用接电线控制的方式,而水肥一体化这种智能灌溉系统则造价偏高。我们的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不用接电线或电源,在家用手机即可控制农田的灌溉,并且成本较低,免维护,使用时间长,更加经济实用。这是该装置的优势所在。
此外,阜山乡还召开了产学研校地合作座谈会,实践队队员了解了农户实际需求、当地环境特点和农业情况等,将对设备进行改进,真正做到省工省力,助力阜山乡农业高质量发展。
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以实践做出成果,再将其转化为理论,这样的过程值得肯定。下一步,阜山乡也将加强与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把理论搬到田间地头,让科技创新融入基层一线,激活乡村经济。
“未来,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种植作物情况研发土壤墒情传感器,实现土壤和大棚内的数据的实时传输,推广智慧农业。”指导老师郑敏华表示。下一步,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科技助农,共富乡村”89C51实践队成员将会继续改进和完善装置,进一步利用专业所学,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浙江万里学院 作者:顾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