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掠过湛蓝湖面,画下水波颭灩;熹光撒过绵云缱绻,煦暖游人心间。7月19日,我随着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解码非遗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行10人来到了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民俗大观园进行调研。
此埠不止鸢,年画百年扬——
杨家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誉满全球。为了更好地了解杨家埠现在非遗发展现状,我们团队一行来到杨家埠民俗大观园进行实地调研参观。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大观园的滚滚热浪,耀眼的太阳让我们的刺痛着我们的眼睛。但尽管如此,这也丝毫浇灭不了我们前往调研的热情。跟随者讲解员的脚步,循着历史的痕迹,我的心脏仿佛与非遗相连,随着文化的脉搏而激烈地跳动着,热情而震撼。风筝博物馆里陈列着的从古至今的各式各样的风筝,从“龙头蜈蚣”的举世之最,到“中国空间站主题风筝”,展现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再到“螳螂捕蝉”的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到“年年有‘鱼’”的美好祝愿。此外,为了更好的了解风筝,我们还参观了风筝传承人扎、糊、绘、放的全过程。我们更是在木版年画博物馆领略了木版年画制作中绘图、雕刻、涂墨、印刷等工艺。我注意到,每走到一位传承人的桌案前,我们每一位队员都会全神贯注地听着,仿佛生怕担心漏了些什么。同时,我也不禁连连赞叹,原来一幅年画、一只风筝从原料的选取再到最终制成需要这么多繁琐复杂的步骤。这不禁让我对那些日复一日重复着一样步骤的手艺者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这样的事情,但仍然保持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精益求精,这种匠人精神着实值得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当今青年一代去学习。
图 杨家埠木版年画刻制工艺
儿童放学早,归来放纸鸢——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那风筝长廊,目之所及,均是孩童们忙放纸鸢的场景。初至大观园门口,阵阵欢声笑语便深深吸引了我,仰首便为苍穹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和风送暖,风筝点点嵌在其中,黄发嬉笑,白首和乐,刹那间,我理解,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吧。真正让我所折服的,还是参观传承人的手工作坊时。木版年画传承人需要按耐住寂寞,坐好冷板凳,坚守住初心,一笔一画刻下栩栩如生的图案,而我们仅仅只是参观,短短几十分钟下来,从开始的干劲十足,到最后大汗淋漓,很难想象传承人是依靠怎样的毅力专注于一件事并将它做到最好。我想,我一定会记得他们认真伏案工作而又专心致志的身影,他们对我们的支持与鼓励,让我觉得这次三下乡活动开展的无比有意义。
夏日蝉鸣时,清风伴我行——
回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那些参观大观园的认真背影,放风筝时的欢呼雀跃声,手工作坊里学到工艺知识恍然大悟的模样,围坐在一起交谈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时的朗朗笑声......一点点地勾勒出这次非遗之旅的轮廓。正值青春年华的我,在这个炎炎夏日,参加了这样一场实践活动,认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明白了非遗跳出文物后,是怎样的生动与活泼。
短短一个下午的时间,我基本了解了风筝与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通过调研采访的方式,探讨了关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问题,怎样创造出风筝与木版年画的经济价值却又不失去其文化内核,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想,这就是本次三下乡活动对我们提出的困难与挑战。我们当代青年人,应该是满怀希望的一代,将非遗文化接入现代轨道,让现代化的元素融合进非遗中,被更多人挖掘出其精神价值,这是我们致力的方向。虽然我们不说能做出多大贡献,但我们能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将非遗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非遗文化,这也是我们能献出的一份力量。
图 团队成员与杨乃东老师交流学习
这个夏天于我而言注定不凡,我来到潍坊,与风筝和年画进行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与传承人一起经历了关于这个夏天的美好记忆,而这些记忆将伴随着我度过青春年华。我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一定能将非遗文化传递到更远的地方。看!蓝天下,腾飞的风筝正诉说着我们美好的青春记忆!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解码非遗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实践团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左晴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