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潮汕贝雕,7月8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首批100个种子项目示范队——广州新华学院雕情贝艺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前往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参加第一届非遗人才市集展览会,探寻潮汕贝雕非遗的发展历史与文化价值。

缘起于“贝”,厚植于“雕”

8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汕头小公园参加非遗人才市集展览会,展览会设有18个展位,每个展位都设有不同种类的非遗作品。各种精美的非遗成品交相辉映,展现了潮汕非遗的的多样性。在贝雕收藏家卢湘莹女士的带领下,实践队到达潮汕贝雕展位。各种复杂精美的潮汕贝雕陈列其中,不同种类的贝雕作品层次分明,展现了制作人的技艺精巧,队员们震撼不已。一件贝雕成品的制作,关键在于因材施艺,所谓“材”,即天然提供的材料。因此在贝雕作品的旁边还摆放一个个淡蓝色贝壳作为对照,这些贝壳有种说不清道不明:沉静中带着淡蓝,这是经历各种打磨后的波澜不惊。

正是由于每种类型的贝壳具有不同的纹理及材质,制作的过程也因其特质而变得繁琐,贝雕各种部位的制作讲究“对症下药”——由于每个部位的制作过程大都不同,潮汕贝雕传承人林汉桂先生(以下简称“林老”)便向团队成员讲解了各种工具,如砂轮、镊子、剪刀、砂纸、粘胶、底板等的作用,同时向实践队展示了贝雕的制作过程。

林老先对贝壳的形状进行了裁剪,再以小木棍沾胶水,车磨的方式打磨,一个栩栩如生的贝雕花出现在了队员面前。后续,林老还向实践队展示了贝雕不同的制作方式。在制作时,林老对贝雕的爱可见一斑——他稳重的操作和热切的眼神无不透露出其对贝雕的热爱。他虽年近古稀,但是手却依旧非常的稳当。林老握着团队队员的手,让其感受贝壳打磨之后的光滑,他希望用这种近距离接触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潮汕贝雕,感受和了解到潮汕贝雕的精致生动,林老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潮汕贝雕。面对队员对潮汕贝雕作品的好奇,他还热情的为团队队员介绍了一幅《汕头经济特区》的作品,真实还原了当时汕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样子,一艘艘渔船展现潮汕人们在面对挫折时乘风破浪的精神,一股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展位对旅客和当地人进行售卖作品和介绍潮汕贝雕,感受到了当地人对贝雕的喜爱,林老也神采飞扬地为他人介绍贝雕,语气充满了热切。团队队员在短暂接触产品之后,凭借口才,售卖出了许多的产品,收到了许多旅客的一致好评,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展位之一。

以赤诚之心延续贝雕精神

潮汕贝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所含有的历史底蕴,是常人所远远无法想象的。因为贝雕鲜为人知,所以相关资料收集仍然不足。历代贝雕手艺人通过贝雕来记事,便成为了珍贵的历史史料,给历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依据,也成为了实践队研究贝雕市场化可行性的相关依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的时候,像林老这样的非遗守艺人,为了他们所热爱的事业殚精竭虑,这种匠人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制作贝雕过程中,林老动情感慨道:“还是放不下啊”。这位为了贝雕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先生,真正做到了“一件事做一辈子”,“你们愿意付出一份力,我愿意付出一百份力”,林老对潮汕贝雕的感情激励着我们前行。每一幅精美贝雕画的背后,蕴藏着的不仅仅是浓厚历史底蕴,更多体现的是手工艺人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潮汕贝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也是千千万万个“非遗守艺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理想。实践队通过这次实地调查,结合实际,从潮汕贝雕历史与当今时代特质出发,通过不断的调研调整,解决贝雕文创市场化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将贝雕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示在大众面前,不仅能开拓贝雕文创生产及销售渠道,也能更好地推动潮汕贝雕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市场。

 


来源:广州新华学院  作者:帅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帅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4-08-04
校园频道
202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