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更好的传承发展潮汕贝雕,7月8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首批100个种子项目示范队——广州新华学院雕情贝艺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前往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小公园进行贝雕文创产品实地调查,开拓贝雕文创生产及销售渠道,提高潮汕贝雕的知名度,促进贝雕系列文创产品市场化,助推潮汕贝雕的发展。


参加第一届非遗人才市集展览会

 实践队在贝雕收藏家卢湘莹女士的带领下,来到汕头小公园参加非遗人才市集展览会,展览会设有18个展位,每个展位都设有不同种类的非遗工艺品。各种精美的非遗成品交相辉映,展现了潮汕非遗的多样性。到达四号展位——汕头贝雕展览区,映入眼帘的是各种不同种类却又十分精美的贝雕作品。在展位前,潮汕贝雕传承人林汉桂先生(以下简称“林老”)向实践队讲解了贝雕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林老虽年近古稀,却依旧“宝刀未老”。为让队员们更好了解潮汕贝雕,林老握着实践队队员的手去触摸贝雕工艺品,让队员们感受贝壳打磨之后的质感及纹路,他希望用这种近距离接触的方式,让实践队队员亲身体会潮汕贝雕的细致魅力,感受潮汕贝雕的精妙生动。林老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且喜欢潮汕贝雕,所以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宣传非遗,用匠人精神坚守在传承非遗贝雕的“第一线”。在展会中,实践队队员为旅客介绍各种贝雕工艺品,收到了旅客们的一致好评。在傍晚,展会进行到高潮,贝雕展位人来人往,热闹不已。同时,实践队队员开展贝雕文创产品的调研,让更多的旅客在贝雕展位停留。此次展会,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非遗贝雕,更给予了实践队一个莫大的激励。

共同探讨潮汕贝雕市场化之路

 为了探讨贝雕文创产品市场化之路,卢湘莹女士与实践队队员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队员们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潮汕贝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所含有的历史底蕴,是常人所远远无法想象的。由于贝雕鲜为人知,所以相关资料收集仍然不足。历代贝雕手艺人通过贝雕来记事,便成为了珍贵的历史史料,给历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依据,也是实践队研究贝雕市场化可行性的相关依据。在采访时,实践队将林老和卢湘莹女士讲述潮汕贝雕历史、与潮汕贝雕的缘分等口述资料进行了详细整合,为后续研究潮汕贝雕的人们留下参考资料。

携手传承贝雕精神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的时候,像林老这样的非遗守艺人,为了他们所热爱的事业殚精竭虑,这种匠人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制作贝雕过程中,林老动情感慨道:“还是放不下啊”。这位为了贝雕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先生,真正做到了“一件事做一辈子”,“你们愿意付出一份力,我愿意付出一百份力”,林老对潮汕贝雕的感情激励着我们前行。每一幅精美贝雕画的背后,蕴藏着的不仅仅是浓厚历史底蕴,更多体现的是手工艺人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潮汕贝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也是千千万万个“非遗守艺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理想。实践队通过这次实地调查,结合实际,从潮汕贝雕历史与当今时代特质出发,通过不断的调研调整,解决贝雕文创市场化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将贝雕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示在大众面前,不仅能开拓贝雕文创生产及销售渠道,也能更好地推动潮汕贝雕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市场。


来源:广州新华学院  作者:帅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帅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4-08-04
三下乡
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