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品味传统。6月26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芜湖铁画博物馆VR科技创新“项目e站”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集体前往芜湖铁画博物馆参观学习。


芜湖铁画博物馆院内合影(安徽师范大学王子玉 提供)

抵达目的地后,大家首先进入的是展品区。馆内不仅收藏有各类铁画作品,还有对铁画发展背景的介绍以及对铁画传承谱系的记载。据了解,芜湖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铁工汤鹏与画家萧云从在工与艺的碰撞中产生,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由储炎庆带领弟子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扬名全国、走向世界。展品区铁画作品形式各异,有的复刻书法,有的还原水墨画,有的镶在灯具之上,还有的仿做刺绣;它们内容丰富,有跨越千年的文字,有流传百载的故事,有高山流水的雅致,有花鸟竹菊的灵动,这都是自然与人文的浑融一体。其中有两幅铁画引起了多名队员的注意。一个是与人民大会堂相同的缩小版的《迎客松》,整幅画卷阔大高远,每一根松针都根根分明。迎客松的姿态动人,神似一位站立迎接客人的君子,热情大方又有海纳百川的大度。还有一个是由叶合大师主持开发的瓷盘铁画“熊猫盼盼”。瓷盘里每一个盼盼都憨态可掬、充满活力,让人无法拒绝。这也是铁画内容与形式创新并举的一个体现。


叶合大师创作的熊猫盼盼(安徽师范大学李杨 提供)

展览馆后面是一个小院子以及铁画师傅的工作场地。小院子设计成一个园林,里面有多种花草,水池有金鱼,还有一整面墙壁由精美的铁画装饰,十分富有生活气息。师傅们的工作场地还是很多年以前建好的,墙壁已斑驳发灰,指示牌上的字也有缺失。时间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在师傅们的面容上留下了痕迹,但传承着不变的是铁画的锻制工艺,是铁画师傅的工匠精神。

铁画制作场地指引标识(安徽师范大学盛紫阳 提供)

进入工作场地的二楼,好几位师傅低头忙碌着。只见一位师傅左手拿着铁条,靠近点焊机将铁加热,待到那一部分铁条变成红色,师傅就会举起右手的锤子“趁热打铁”,火花从铁条中迸出的场景,可以与烟花相媲美。在师傅的一番操作下,铁条就变成师傅胸中的“成竹”,放到一旁待用。每一个作品都是师傅人格的再现,不断变幻的铁条形态,源于师傅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以锤代笔,以铁为墨,师傅们加热铁片时四溢的火星,锤锻铁片传出丁丁当当的清脆声,无不震撼人心。

铁画师傅用点焊机煅烧铁条(安徽师范大学李杨 提供)

看着师傅们熟练的制作工艺,队员忍不住上前向师傅请教:“您从事铁画制作行业多少年了啊,您只要对着底稿一看,立马淡定从容地就能打出想要的效果,真的好厉害!”师傅悠悠答道:“已经做了十几年了。”队员接着追问:“看您做的是小件的花鸟铁画,旁边的师傅做的是大型的迎客松,大家都有分工是吗?”“其实不是的,我们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做,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我们都能做。”师傅答道。据了解,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学校团体组织学生来学习制作铁画,但最终却没有几个学生能达到出师的程度。师傅说:“其实只要大半年就可以出师了,但是坚持下来的孩子实在是少之又少。”要想做好铁画,不仅要有高超的锻锤技艺,还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国画基础。同时具备这些素养需要长久的练习,具备应有的素养之后更需要热爱来支撑铁画师傅不断前行!

“非遗千古传,文泽天地间。”非遗需要的不仅是“被列入名录式的保护”,这种被视频、照片留存和场馆收藏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的保护是有人能掌握非遗技艺并发扬。中华儿女不应只是非遗的欣赏者,更应该成为保护者和传承者。一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少不了一群人的努力,正是那些有情怀、有担当、有信念的人的坚守,中国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历经百年不被时间消磨殆尽。

为助力铁画传承,团队将以科技赋能非遗。目前,团队预期目标是用C4D和Unity3D完成芜湖铁画博物馆的建模,模拟铁画制作过程,并设置引导与无引导模式增强趣味性与互动性,以帮助人们了解铁画基本知识、感受铁画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铁画、喜爱铁画并进一步投身铁画创作。

团队初期建模博物馆(安徽师范大学李杨 提供)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守正创新,为非遗注入青春力量是当下所需,是未来所求。作为灿若星辰的文化和瑰宝,铁画艺术于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于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将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丁晓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晓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4-08-26
社会实践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