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中的绿意,是青春最炽热的注脚;汗水浸润的土壤,是理想最深沉的扎根。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为原型,将镜头对准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群青年在黄沙漫天的荒原上植树造林的壮举。他们用青春的热血与生命的执着,将“飞鸟无栖树”的不毛之地变为“绿海涌波涛”的生态屏障。这部剧不仅是一部时代记忆的再现,更是一曲献给当代青年的精神赞歌。
一、荒漠种树: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剧中,冯程、覃雪梅等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踏上塞罕坝的土地。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零下40度的严寒、遮天蔽日的风沙、野狼的威胁,更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冯程立下“种不活树决不下坝”的誓言,用三年孤独的坚守为后来者铺就道路;覃雪梅以科学精神攻克育苗难题,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荒漠变绿的希望。他们的选择,恰如剧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一棵孤树在风雪中挺立,象征着个体生命与时代使命的共鸣。
今天的青年或许难以想象“喝冰雪水、住地窨子”的艰辛,但剧中人用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本质——奋斗不是口号,而是直面困境的勇气与担当。正如塞罕坝人用三代人的接续努力创造了世界生态奇迹,当代青年亦需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绿色篇章。
二、扎根泥土:奋斗精神的当代启示
《最美的青春》最动人的细节,在于人物对“扎根”的诠释。冯程与一棵树的生死相守,老刘头为送粮牺牲在风雪中的壮举,赵天山夫妇将婚礼办成造林誓师大会的浪漫……这些片段无不传递着一个真理:真正的奋斗,需以土地为纸、以汗水为墨。剧中角色没有悬浮的理想主义,他们的选择始终与土地紧密相连。当覃雪梅等人拒绝私扣信件、坚守科学原则时,展现的不仅是职业操守,更是对“绿色事业”的纯粹热爱。
反观当下,部分青年陷入“躺平”与“内卷”的焦虑,或将青春虚掷于流量追逐与即时满足。《最美的青春》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奋斗的另一种可能:青春的价值不在于逃避现实的舒适,而在于在泥土中培育希望。无论是生态保护、脱贫攻坚,还是基层服务,都需要青年以“向下扎根”的姿态,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
三、绿意长存:精神传承的永恒命题
剧集结尾,白发苍苍的塞罕坝人重返故地,三鞠躬的瞬间,泪水中饱含对青春的回望与对精神的传承。三代护林人接力造林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奋斗的青春终将沉淀为文明的高度。塞罕坝从荒漠到林海的蜕变,不仅是生态的重建,更是精神的涅槃。剧中人用一生践行的“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精神,恰是当代青年亟需汲取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或许不必直面风沙肆虐的荒原,但“塞罕坝精神”永不过时。在实验室里攻克技术壁垒,在乡村课堂播撒知识火种,在社区服务中传递温暖,皆是“种树”的延续。青春最美的颜色,永远属于那些以奋斗为底色、以奉献为养分的生命。
结语
《最美的青春》用质朴的叙事告诉我们:青春之花,唯有扎根于时代的土壤,才能绽放出永恒的光彩。当冯程们用青春浇灌出的林海成为子孙后代的“绿色银行”,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终将懂得——奋斗的青春,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礼赞,更是对家国山河的深情告白。愿每一位青年都能如塞罕坝的树一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让风华正茂的岁月,因奋斗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