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向来是被许多人看轻的。以为不过是些少年人的无病呻吟,或是些浅薄的抒情。然而,校园文学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晨曦之于一日,初芽之于一季。
校园里的光,总是与别处不同。那光线穿过教室的玻璃窗,斜斜地投在课桌上,便有了知识的重量。记得每日清晨,阳光从东面的窗户爬进来,先是一线,继而一片,最后整个教室都浸在淡金色的光辉里。这时候,连黑板上的粉笔字也显得格外清晰,仿佛那些符号与文字,都要从黑板上跳下来,钻入年轻的眼睛里去。
课间的走廊上,光线又是另一番景象。阳光被廊柱切割成一段一段的,学生们就在这明暗相间的光影里穿梭。有的捧着书本匆匆走过,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处说笑。偶尔有风吹来,扬起少女的发梢,那发丝便在阳光里变成金色的流苏。这些景象,看似平常,却正是校园文学最宝贵的素材。
图书馆里的光,则更为沉静。那里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画出一道道平行的光线。书架上,书脊在阳光下闪烁着不同的色彩,红的更红,蓝的更蓝。学生们埋头于书页之间,时而皱眉,时而微笑。那书页翻动的声音,与窗外树叶的沙沙声应和着,竟成了一曲无声的歌。
校园文学的好处,在于它记录的是人生最敏感的时期。少年人的心,如同新磨的镜面,最能映照出世间的光影。他们对美的感受最为直接,对痛苦的体验也最为深刻。那些在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考试的失利,一场友谊的误会,一个暗恋的对象——在少年心中却能掀起惊涛骇浪。校园文学若能捕捉这些细微的波动,便已不辱使命。
记得有位老师曾说,校园是青春的修道院。在这座修道院里,学生们既学习知识,也学习如何感受生活。校园文学便是这种学习的副产品,它或许稚嫩,但绝不虚伪;或许简单,但绝不肤浅。
放学时分,夕阳将整个校园染成橘红色。学生们背着书包走出校门,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这些影子投在地上,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校园文学要做的,就是倾听这些影子的低语,并将它们转化为文字。
说到底,校园文学不过是记录光与影的游戏罢了。但谁又能说,这游戏不是最严肃的人生预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