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董必武,百年中国教育不灭的灯芯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周志宇
2025-07-15 12:31 阅读 3.9千+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1919

长江的雾气漫过武昌城,汉口钟声敲了六下。武汉中学旧礼堂里,油灯把讲台照得昏黄。二十七岁的国文教员董必武把一叠讲义按在胸口,像抱着一捧火。台下坐着穿长衫的、赤脚的、扎辫子的女学生。有人举手:“先生,读书能救中国吗?”

董必武把粉笔在黑板上重重一点:“读书本身救不了中国,但读书的人如果心里装着中国,就能救。”

铃声骤响,他抬头望见窗棂外一线鱼肚白——那一线白,后来被他写进日记:

“1919 年 5 月 7 日,武汉中学铃声破晓,我知教育之河自此发源。”

1927

黄安暴动失败后的第七夜,麻城县高等小学堂成了临时避难所。董必武蹲在门槛上,就着月光把一张草纸裁成三十二页,用毛笔写下拼音:“人为什么穷?地为什么荒?”

油盏里只剩两根灯芯,他掐灭一根,说:“省一滴油,多发一页书。” 夜校的学生是扛梭标的、扶犁的、裹小脚的。他们第一次发现,字可以像子弹一样打进心里。

多年后,这本《黄安农民夜校课本》被董良翮揣进北京站的绿皮火车,成为晋县 3 所夜校的母本——那是后话。

1938

日军铁蹄逼近武汉,三等车厢挤成沙丁鱼罐头。董必武把怀表啪地一声扣在小桌上,“诸位,表慢十八分钟,正好够讲一段持久战。”

他掏出粉笔,在熏黑的铁皮壁上写下“敌、我、友”三个圈。

十八分钟到,汽笛长鸣,乘客鼓掌。一位青年后来回忆:“那十八分钟,是我一生的大学。”

那青年叫李公朴,后来把十八分钟编成《抗战歌曲十八首》,在湖北 27 所中学传唱,成为战时音乐教材的雏形。

1943

中央党校大礼堂,炭火噼啪。董必武把算盘珠子拨得山响,六角钱伙食费短了账。

他在支部会上烧掉一只纸船:“六角钱,是边区娃娃一冬天的课本费。”

第二天清晨,他夹着灰烬走进课堂,给三百名学员讲《财政经济问题》。这批学员结业后,一半人去办冬学、民兵夜校,怀里揣着董老印的《怎样办冬学》,封面正是那只“六角钱纸船”的剪影。

1945

联合国制宪会议开幕前夜,唐人街成衣铺灯光昏黄。董必武指着最便宜的粗呢西装,说道:“25 美元,袖子长了好,省布票。”

省下的 1275 美元,他换成了一部印刷机,又“多要”了 200 册《新民主主义论》英文小册子。

扉页上,他用铅笔写下:“To the Chinese students overseas—study and return.”

其中一本随美军运输机飞回延安,成为延安大学“中国革命史”课程的第一批英文教材;另一本现存武汉中学校史馆,铅笔字淡得像一声耳语。

1964

清明细雨,红船泊岸。董必武写完“革命声传画舫中”,墨晕成梅,忽回头问讲解员:“嘉兴一中今年招了多少工农子弟?”

得知比例达 57%,他从怀里掏出《全国中学招生统计表》,在嘉兴一栏旁写下“>50%,很好”。

这张表后来被浙江省教育厅存档,成为 1965 年“半农半读”试点的重要参照;试点校语文课本第一篇,正是董老改定的《红船启航》。

1969

凌晨四点,汽笛像拉长的叹息。董必武把打补丁的棉大衣披在小儿子董良翮肩上,又塞进一本油印《黄安农民夜校课本》。

“争取当个好农民。”

火车开动,他递进一包延安带来的小米:“饿极了嚼几粒,别忘甜味从哪儿来。”

1975

病房白炽灯 24 小时亮着。输液架挂着俄文版《国家与法》,董必武左手输液,右手在药盒背面画连环画:天平、法槌、“法 fǎ”的注音。

药盒折成纸飞机,从窗口飞出,落在草坪。

小女孩捡起,交给父亲——北京政法学院复建办的老师。

三个月后,中国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招生简章封面正是这张草稿的拓印;首批 200 名新生第一课,在医院草坪朗读董老的诗:

“此身不惯闲无着,愿把余生付法科。”

1975 年 4 月 2 日,董必武老先生弥留之际,恍惚间,他看见一条河:  1919 的铃声、1927 的油盏、1938 的怀表、1943 的纸船、1945 的西装、1964 的墨梅、1969 的小米、1975 的纸飞机,一起漂来。

河面上浮起无数张稚嫩的脸,他们齐声朗读:“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河水继续向前,流过 1985 年武汉中学的新教学楼,流过 1999 年中国政法大学的 50 周年校庆,流过 2021 年嘉兴南湖的红船少年。

而河源头,始终站着一位穿补丁长衫的老人,手按讲台,目光如炬—— 那是董必武,也是百年中国教育不灭的灯芯。(撰文 周志宇)

+ 投诉举报
126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