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下的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校区,风是透亮的,掠过南操场的绿茵地,便挟了些许青草与泥土的气息。一众青年学子围作几处,远远望去,倒像散落的群落,被什么无形的绳线系着,又仿佛随时会乘风而去。
场边立着几块人形板,上面纵横交错地贴满了标签。“男生学什么护理”、“只有瘦才好看”、“中医老旧过时”……白纸黑字,在春光下分外刺目。一个个年轻人走近,迟疑着伸手,猛然撕下。撕裂声轻微却清脆,似春蚕食叶,又似破茧之音。随后,他们将新的字条贴上——“救死扶伤无分性别”、“健康即是美”、“传承千年的智慧永不褪色”。这“一撕一贴”间,竟完成了一场无声的仪式。我看那些扔掉的纸团,在地上滚了几滚,便委身尘土;而新贴上的话语,迎着光,鲜亮得像刚抽的嫩芽。
▲图为同学们写上去的便签
更热闹处是在放风筝。白色风筝素面朝天,静候笔墨。画笔挥舞,起起落落,年轻的手腕运转间,丹参、黄芪、灵芝、薄荷……各色草药图案便跃然筝上。更有直接挥毫书就“大医精诚”四字的,笔力虽稚嫩,心意却沉甸。风筝渐次升空,它们拽着那点遥远的、摇晃的憧憬,在湛蓝的天幕上写下种种无声的宣言。一个女孩仰着脸,线轴在手中轻灵转动,她喃喃道:“轻风托纸鸢,扶摇上青天”。那载着安中学子梦想的风筝,果真借了春风之力,与白云追逐起来。地上的人,脚步不免也跟着雀跃,心绪早系于那云端的一线,仿佛自己也轻了几分。
▲图为同学和老师在空白的风筝上画画、写字
忽有一阵明快悠扬的音乐响起,节奏古朴。转头望去,见一群学生已排开阵势,演虎像虎,学熊似熊——原是五禽戏开演了。表演者们精神抖擞,动作娴熟齐整,将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不仅是操演,更近乎一种生命的舞,朝气蓬勃、乐观积极。围观者中,颇有几人情不自禁地跟着比划起来,虽不得要领,面上笑容却真切地绽放了。一位男同学边模仿边对同伴笑言:“五禽戏是我们中医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医药学子更该传承发扬。”
▲图为同学们打五禽戏
我踱至操场边缘,见一旁宣传板上写着:“挣脱枷锁,找寻初心;坚守初心,担当使命。”这话语在三月春风里,带着青年的锐气。不远处,药用植物园里的草木,经一冬蛰伏,正悄然萌发。半夏、王不留行等药材生根发芽,空气里药香夹杂着花香,并不浓烈,却丝丝入扣,沁人心脾。这园子不仅育药,也在育人——既有老师们栽种的药材,也有药学院学生们的试验田。理论终需与实践结合,方能避免纸上空谈。
夕阳西下,给操场、人群和仍在翱翔的风筝都镀了层暖金色。我想,所谓“撕掉定义标签”、“放飞梦想风筝”、“传承非遗文化”,其意义大抵如此:非为否定过往,实为创造未来。
风筝终有收线时,但此刻,它们仍执着地飘在天际。地上牵线的人们,目光清明,仿佛已望见了某种辽阔。那不只是个人的前程,或许更是一种古老智慧能在新时代重新发光的路径。
暮色渐合,而春风未止。
▲图为同学们在南操场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