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宋韵千载 文脉流芳

河南大学 秦毓阳
2025-08-21 10:54 阅读 2.1千+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座巍峨的精神峰峦,其光华不仅映照一个朝代,更穿透时空,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而词,作为两宋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恰如这座峰峦上最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千年不暗。

词,初起于隋唐燕乐,盛于两宋。因其句式参差、音律婉转,更适于传递幽微心绪、绵长情致,遂成一代之文学。它既是宴饮之间的风流雅奏,也是士人心灵的低徊独语。苏轼一曲“大江东去”,开豪放一派,荡尽绮罗香泽之态,以诗为词,气象雄浑;李清照数阕“寻寻觅觅”,以婉约之笔写尽乱世凄惶,字字含愁,句句凝泪,遂成千古绝调。

宋词之美,不仅在文字之工、声律之谐,更在其意境之远、情致之深。或抒家国之思,或写人生况味,或叹聚散无常。其间有晏殊的闲雅,欧阳修的疏隽,柳永的俚俗新声,辛弃疾的悲慨纵横。词至此,已非仅文学之体,更为心灵之史。

每阕词皆依调而填,词牌犹如词之骨格,定格律、定节奏,亦定其情感基调。《念奴娇》多高亢激昂,《浣溪沙》常清婉含蓄,《水调歌头》则旷达超逸。词人择调而歌,往往声情合一,如泪合于悲,笑合于喜。调中既有约束,才情反而愈迸。苏轼以《江城子》记梦亡妻,辛弃疾借《永遇乐》抒愤懑之怀,皆因声造境,因情成文,遂成不朽。

宋词之影响,远播后世,不仅在文学,更在精神、在美学、在人生态度。其开放兼容、雅俗并蓄之特质,恰是中华文化之生动镜像。今人读词,不仅是品鉴文字,更是感受那种面对命运时或旷达、或坚韧、或深情的回应。

河南大学地处中原,毗邻宋都旧地,自建校以来,注重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在宋词整理、词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积淀深厚。河大诸多学者埋首典籍,探赜索隐,持续推动宋文化的学术阐释与公众传播,使千年宋韵在当代仍焕发勃勃生机。

宋文化非化石,而是活水。它流经岁月,渗入民族血脉,成为中国人情感结构与审美人格的深沉底色。而词,正是这活水中最灵动、最清澈的一脉。只要我们仍会被“明月几时有”触动,仍能听懂“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宋词,便从未离开。

+ 投诉举报
69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