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脉枕上的青春印记》——我与《中医学》的四季对话

皖南医学院 陈芝娴
2025-08-10 18:11 阅读 5.3千+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脉枕上的青春印记》——我与《中医学》的四季对话

初春的晨光斜斜洒在图书馆的木桌上,泛黄的《中医学》教材第10版静静躺在"脉诊"章节处。书页间夹着去年深秋采集的梧桐叶,叶脉的纹路与教材中"脉象形成原理"的插图奇妙重合。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这本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典籍,早已成为我医学生涯的启蒙导师。

一、春之萌动:在方寸间触摸生命律动

在大三上半年的一节实验课上,我第一次完整接触到了"寸口诊法"。教材中的寸关尺分区图,在示教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晕。记得当时总把"关前为寸,关后为尺"的口诀念成绕口令,直到某天在社区义诊遇见类风湿患者,她布满老茧的右手寸脉沉涩如石,关部弦紧如琴弦,左手尺脉却细若游丝。对照教材中"沉涩主阳虚寒凝血瘀"的描述,突然明白中医诊脉不是机械的部位对应,而是对"天人相应"理念的具象化实践。

在中医课上,我们用模拟脉枕反复练习"三部九候"。教材强调"布指疏密应根据患者手臂长短而调整",这让我想起解剖课上老师说的"个体化诊疗"。有次给一位打篮球的学姐诊脉,她粗壮的前臂让寸关尺定位变得困难,我按照教材提示"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调整指距后竟准确捕捉到沉脉中的细微波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让《中医学》从课本变成了会呼吸的导师。

二、夏之淬炼:在脉象迷宫中寻找光亮

去年深秋的《中医学》课堂,老师带我们逐帧分析教材中"二十八脉"图谱。当看到"濡脉浮小而细软"的动态演示时,突然理解《诊家正眼》"脉来如绵"的形容。我们小组用橡皮泥制作脉象模型:用细铜丝表现"弦脉端直如弦",棉线模拟"滑脉往来流利",竹片雕刻"革脉中空外坚"。这种创造性学习,让抽象的脉象变得触手可及。

寒假返乡时,我尝试用所学为家人把脉。父亲长期熬夜的右关脉弦滑如珠,母亲更年期综合征的左尺脉细数如雨,妹妹青春期体质的脉象竟与教材"平脉"描述完美契合。最难忘为祖父诊脉时,他布满老年斑的手腕上,沉取竟有如琴弦的弦脉,对照教材"弦脉主肝胆病、诸痛",我们及时调整了降压方案。这些鲜活的案例,让《中医学》的脉诊章节从黑白文字变成了彩色的生命图谱。

三、秋之沉淀:在传统智慧中寻找现代回响

今年三月参加班级组织的"中医经典研读会",我们小组聚焦教材"相兼脉"章节展开研讨。当看到"浮紧脉主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描述时,我联想到急诊科见习时遇到的流感患者:浮取脉象如风拂柳,中取则见紧脉如绞,这正是教材中"寒邪束表,卫阳郁闭"的生动写照。我们尝试用现代血流动力学解释"弦脉端直如弦",发现其与血管紧张度增加的病理机制不谋而合。

上课时,带教老师曾向我们演示"平脉三要素"的把握:有胃气的脉象"从容和缓",有神之脉"应指有力",有根之脉"尺脉有力"。当为一位太极拳教练诊脉时,其"一息五至"的弦滑脉中竟透着"春弦"般的柔韧,这正是教材"平脉可因季节变化"的绝佳例证。这种古今对话,让我们在传统脉诊中找到了与现代医学的连接点。

四、冬之守望:在传承路上寻找方向

去年冬天,当我坐在教室座位上诵读"平脉有胃、有神、有根"时,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教材中"平脉"章节的描述,在寒风中化作温暖的注脚:有胃气的脉象"从容和缓",恰似雪落无声;有神之脉"应指有力",如同松柏傲雪;有根之脉"尺脉有力",宛若地火涌动。这些文字,让我在寒冬里触摸到中医文化的温度。

在临床技能培训时,带教老师将脉诊纳入"中西医结合查体"项目当中。当看到授课老师对"弦脉主肝郁"的论述频频点头,对"滑脉主痰饮"的波形分析表示惊叹时,我更加确信教材中"脉症顺逆"的现代价值。而在有次模拟病例讨论,患者主诉胸痛,脉象却是"沉细涩",对照教材"阳虚寒凝血瘀",我们果断调整诊疗方案,这种跨学科思维正是《中医学》赋予我们的独特优势。

五、永恒的春天:在医道传承中寻找答案

合上这本陪伴我已经许久的教材,指尖无意间触到扉页上,当时所做的标识还历历在目。那些关于"脉诊"的铅字,早已化作我医学生涯的指南针。从最初对"三部九候"的机械记忆,到如今能通过脉象感知患者未言的苦楚;从实验课上里的模拟脉枕,到社区义诊时的真实诊脉;从对"真脏脉"的恐惧,到理解"舍脉从症"的智慧,这本典籍始终在默默指引着我。

窗外的梧桐树正在抽新芽,树影斑驳中,我仿佛看见历代医家在脉诊台前躬身求索的身影。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警示,李中梓在《诊家正眼》里对28脉的精辟论述,都在这本教材中化作可触可感的智慧。我知道,未来的临床路上,脉枕上的每一次触碰,都是与千年医道的对话;诊脉时的每一次凝神,都是对生命至诚的叩问。

+ 投诉举报
173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