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24年4月23日,广东科技学院“青春岐黄”志愿宣讲团以“读经典,话中医”为主题开展志愿宣讲活动,带领同学们穿越回千年前,一同追溯古老的中医经典。中医学,也被称为中国传统医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已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学,根植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不仅总结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养生知识和经验,还对民族发展作出显著贡献。《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体系,影响深远。汉代见证了中医的繁荣,而近现代西医的引入促成了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向全球扩展。通过对中医典籍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现代中医养生体系,还对传承和推广中医文化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托轩辕黄帝名之作,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益寿、延年。
《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该书采用问答的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等,龙基是在一些方面补充《黄帝内经》不足,为指导后世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为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张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于张机对中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收载药品365种,系统地总结了汉代及汉以前药物学理论知识。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医药的宣讲活动中,同学们深入体验了中医药的深邃与广博,领悟了其以天然药物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的理念,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医者的卓越智慧。这次学习不仅让同学们全面认识了中医药的治疗技艺,还让他们领略到了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养生哲学的宝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