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数千年,册册诗词育成长。在华夏这块沃土上,不仅仅蓬勃生长着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还滋养着那份骨子里的诗书气质。
从《诗经•小雅》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到《唐诗三百首》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到《纳兰词》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部部国学经典,一章章诗词名篇,在历史的滔滔江水中波澜壮阔,经过大浪淘沙,诗词的“华美外衣”依旧光鲜艳丽,但沉淀下来的历史底蕴却被我们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是的,《人间词话》一书亦是如此。
翻开一本《人间词话》,阵阵墨香扑面而来,张张古香古色的插画映入眼帘,我仿佛被牵引至了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情愁之中,与文人骚客一起感悟其中的诗画人生。
在那段静谧的时光里,我如久旱逢甘霖的沙漠旅人,不断的汲取书中的养分。在静安先生的带领下,我看遍了冯延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的感伤与自慰;我知晓了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忧生意识;我感受了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离情别恨……
图为《人间词话》书影。图片源于网络
《人间词话》中不仅仅有诗词,更有人生。静安先生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我看来,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物境阶段、情景阶段、意境阶段。
在我们呀呀学语时期,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源于眼睛,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我们,习惯性的捕捉下我们眼睛所看见的人物,景物。对人物,景物的评价也仅仅是源自于实物表面所呈现的现象。天真懵懂我们尚不懂何为美,何为丑,何为善,何为恶,只知是什么便是什么,这样的物境阶段也可以说是质朴无华的。
随后我们跌跌撞撞的迈入了青年阶段,这个时期的我们拥有一颗逐渐成熟的心智,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几十载,我看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听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我闻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心智、知识、见识等各种情况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或者相结合,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情境阶段。这样的阶段,是一生中最热烈、最丰满、最精彩的阶段,不仅眼里有物,心里也有情。
那么如果要达到意境阶段,于我而言有些遥远,用我浅薄的感悟来阐述的话大概就是“不惑”、“耳顺”。这个阶段的我们更适合用“悟”来形容,用思想将物与情融为一体,以达到静安先生所说的无我之境、物我两忘,从而具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豁达、释然。
《人间词话》之所以被称为国学经典,正是因为它从以境界论词的高下优劣中映射出对人生的道路思考。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阶段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时,也要时刻谨记静安先生的三大境界,不畏艰难,砥砺前行,以成就更加丰富的人生,更加饱满的自己。(作者 张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