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创作空间

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作者 佚名
2024-04-15 12:49 阅读 4.7万+ 字号+
海报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现实世界由于种种原因,被利害关系所包围,犹如一座围城,一般人难以跳出这个圈套,常常被欲望所掌控,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从而产生焦虑、颓丧的情绪。而在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指出:艺术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成就事业,亦或者简单地生活,都需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出世精神,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在此基础上添加个人的努力,以此来达成心中所愿。

在书的前半部分,朱光潜先生主要论述美感的概念、人们关于美感的误解以及美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部分内容中,朱光潜先生集中论述了美感活动的“无所为而为”的特点,多次强调艺术与实际人生需要保持适当距离,“孤立绝缘”成为美感意象的独特所在。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强调“人生的艺术化”。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处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在我看来,这段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美学艺术对现实人生的借鉴。

朱光潜先生在文中明确指出,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实际人生保持适当的距离,而欣赏美感需要注意意象的孤立绝缘。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一章内容中,作者借用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指出,在当时的人看来,卓文君失洁是一件“秽行丑迹”,但在后人看来,却将卓文君这段情史视为佳话。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往往不能跳出极繁复的社会现实而欣赏美丽的意象,欣赏艺术需要与实际人生保持距离。

事实上,实际人生也需要这种“跳脱当下”的警觉,无论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还是“距离产生美”,实际上都是强调抽身而出、保持距离,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边界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古至今,成大事者的秘诀不外乎“精诚”,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仅仅凭借诚心与心志是不够充分的。尽管诚心实意,但若钻牛角尖,一味地走弯路,也难以抵达山巅,一味地低头看路而缺乏仰望星空,从而错过指引方向的星光,就会有误入歧途甚至自寻死路的危险。因此,我们应当适时抽离出来,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当下,以出世的精神来多角度看待自我,才能更加完备地投入学问与事业,才能更好地实现入世。

在后一部分内容中,朱光潜先生花费大量笔墨着重叙述由欣赏向创造的转变。“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故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要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仅仅依靠天赋、性灵是远远不够的,还须费得一番功夫习得筋肉活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据杜工部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在乎其人’。”聪明如方仲永,哪怕天资聪颖,也抵挡不过后天的放弃;可惜如孙膑,哪怕遭受迫害致身体残疾,仍然可以夺得战争胜利。由此可见,艺术家也须处处留心玩索,苦下功夫,方可获得潜意识的灵感,这对于常人也同样适用。

在书的最后,朱光潜先生阐释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发出“慢慢走,欣赏啊!”的慨叹与呼唤。“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人生处处皆风景,从繁复的社会中跳脱出来,欣赏不一样的景色,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吧!


0
本文为作者原创且已声明版权,未取得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 大学生云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存储服务,如果您发现内容有不妥之处请使用页尾投诉功能或直接与我们联系。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普通作者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