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黄水滔滔润华夏,文脉绵绵贯九州

陕西师范大学 胡永晟
2024-09-07 23:46 阅读 1.4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黄水滔滔润华夏,文脉绵绵贯九州

E·M·罗杰斯曾说:“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华夏大地上,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绵延赓续更历久弥新,是彰显中华文化蓬勃生机的源头。如何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在新时代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强劲动力。因此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踏上探寻黄河文化根脉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文化根基的一次深刻理解和感悟。此行,我有幸跟随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与开新·秦晋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秦晋大地上游历了司马迁祠、芮国博物馆与洪洞大槐树,每一处都如同历史的缩影,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一)史笔千秋,源远流长

走进司马迁祠,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年代,园区的道路两旁正是《史记》十二本纪故事的雕像化呈现,熟悉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知可感的具象无不让人大为震撼,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史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走过芝秀桥,踏上了这饱经沧桑的司马古道,在八百余年的岁月之中,历经了多少雨水的冲刷、风化以及人走车碾,昔日平整的石条早已变得凹凸不平,它们是历史辉煌的见证者,也同样昭示着太史公司马迁那坎坷悲壮但仍旧敢言敢书和不屈不挠的一生。我跨过“高山仰止”的牌坊,顺着九九高阶登上了位于最高台的司马迁祠,其内古木参天,碑刻林立,每一块石碑和匾额都是后人对于太史公之人品与文化奉献的赞叹与景仰,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漫步其间,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耳边轻轻响起,能看到“史圣”司马迁伏案写作,在沙沙作响之中秉笔直书,一段段真实的历史被记录下来传之后世。我沿着司马坡缓缓而下,耳边响起一句韩城的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这是说韩城自古人杰地灵,常出读书和做官之人,正所谓“朝半陕,陕半韩,韩半解卫”,因此每逢赶考,秀才们都要来拜太史公,然后雇驴而行,就使得出现驴少秀才多的情形。今日的我们不正和昔日的先贤一样吗,都是为瞻仰史圣而来,为的是传承文脉,担起未尽的道义!行至高岗广场,其上屹立着的高大的司马迁像,站在他的侧面,我仰脖注视,看着他也正仰望着天空,或许这就是人文精神的串联。“史圣”司马迁视“至圣”孔子为精神模范,吾辈亦视其二圣为精神引领,传承了他们超越命运的对道德、信念坚守的精神,我们紧紧连结在一起,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师生听取刘瑜老师的讲解

(二)吉光片羽,故国韶光

历史是纷繁的,史书是厚重的,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之时,有时候我们翻过史书的一页就是一个朝代的兴衰,甚至我们不经意间扫过的一句话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更迭,芮国就正是如此。《左传·桓公》记载:“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这是正在崛起的秦国第一次出现在《左传》中,千年过后人们依然记得大秦帝国,但是“芮国”却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留下了只言片语的零星记录,直到梁带村两周墓地的抢救性考古发现,记载芮国历史的这一页才被重新翻开。位于两周时期的芮国墓葬的发现对人们研究周代的礼乐宗法和封国制度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传递着礼乐文明的信号。芮国博物馆,这一座承载着芮国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宝库,里面的每一件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都是那个时代独有的语言,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更是一段段鲜活的生命记忆未曾消逝的依据,展现了古芮国在历史中沧海桑田的变换。我赞叹那尊温润如水的玉猪龙,它头部似猪,身形环绕似龙形,煞是可爱;惊讶于玉剑金鞘,它们都是如此罕见,象征着持有者的文韬武略;感叹于七璜联珠组玉佩,它展现了古代贵族的奢华与精致和对于美的极致追求。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精美的文物,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展示了古代芮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习俗信仰,也为我们研究黄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我相信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应该会告诉我们三千年前古芮国的历史遗韵和自身熔炉内外的日日夜夜。在芮国博物馆之中我感受到一层层黄沙厚土当中暗藏着时间的沙漏,计算着朝代的次序更迭,文物虽静默但非无声,我们望向它们,瞥见千年前的印记,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细节在这星辰般的碎片里慢慢拼凑出一个被遗忘的历史,展现着芮国的繁华昌盛和文化的独特魅力。正所谓:“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域时空,几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团队参观考察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三)根之所系,情之所牵

顺着黄河,我随团队离开秦地来到三晋大地,走向了“根祖圣地”洪洞大槐树。这是一棵承载着无数华夏儿女乡愁与记忆的古树,每年都有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在这棵树下寻根问祖,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站在迭代多次的大槐树下,我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古老的树木,见证了无数人的离别与重逢,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情怀。抚摸着它粗糙的树皮,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远古的呼唤,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血脉相连。在大槐树下,一场场实景演出彷佛将我带回到历史的场景之中,看到昔日大槐树下一家老小分别的不舍与无奈,看到兄弟三人砸锅,将碎片留作日后相认的印记时的隐忍与痛苦,也看到阔别多年重逢时的欢喜与雀跃,我感同身受这些民众面对大局不得已的退让,时代的每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人们一声声的呼喊回荡在园区之中,不禁使我潸然泪下。这六百多年来,回乡祭祖的大槐树后裔络绎不绝,他们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尽管年龄、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怀揣着对先祖的敬仰与思念,共同在这片土地上寻找自己的根与魂。从1991年开始,每年清明节这里都会举办大规模官民合祭的“寻根祭祖大典”。此次虽非清明时节,但是当那悠扬的祭乐响起时,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先祖的身影在眼前浮现,他们或骑马执戈,或耕田织布,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落叶归根”的含义,也更加珍惜自己作为华夏儿女的身份和使命。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洪洞大槐树不仅仅是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树,它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了无数游子归乡的路。这棵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老槐树,见证了无数个家族的兴衰更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在未来的日子里,愿这棵古树能够继续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地生长下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和纽带。

(四)结语

文化之根,生生不息。“黄河文化根脉探源”虽然只是此次秦晋之旅的一个篇章,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无论是司马迁祠的史笔千秋,还是芮国博物馆的历史韶光,亦或是洪洞大槐树的根之所系,都让我看到了黄河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我们再次回望那条蜿蜒东去的黄河,在厚重的黄土之下,古芮国重现光芒;大槐树也受着黄河水的滋养,庇佑了无数子民,情牵所有从这里移去的人们;而那位在岸边默默书写的司马迁,他的身影虽已远去,但留下的精神与文化遗产,却如同黄河之水一般,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探寻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团队也是以此篇章为序幕,不断挖掘中华文明在不同地域中的源流表现和异同比较,共同继承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在借鉴中成就各自的时代新章!

+ 投诉举报
644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