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写到:“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不应仅是‘非遗’的欣赏者,见证者,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成为‘非遗’的保护者,传承者,让子孙后代能从‘非遗’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摧残文明,从而留住我们的根。”秉承着成为非遗保护者的初心,杭电信工探匠心品浙韵实践服务团踏上了体验浙江非遗的征程,我们体验、制作掐丝珐琅技艺,并采访掐丝珐琅技艺传承人。
“没有传承人。我的手艺没有年轻人愿意沉静下来学习。”
这是我们采访掐丝珐琅(景泰蓝)技艺传承人——吕沫婷老师后所得知的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吕老师补充到:“年轻人‘没时间’,大多数选择花半天或一天的时间来体验学习…….”
作为一名亲身制作、体验过掐丝珐琅的青年大学生,我最大的感触是,掐丝珐琅不像漆画、扎染、活字印刷等这些易体验、耗时短的非遗技艺一般,制作一幅简单图案且底框直径为10cm的作品,需花费至少3小时。要将由铜制成的细扁铜丝掐成所需要的花纹,并用胶水固定扁铜丝垂直于底板的相应位置,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或待其晾干而成。我想,制作耗时久、手法精细,这便是掐丝珐琅缺少传承人的重要原因。
完成了作品时天已经黑了,随后吕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与掐丝珐琅结缘的故事,还分享了她在传承与创新道路上的艰辛与收获。她告诉我们,掐丝珐琅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技艺,让掐丝珐琅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掐丝珐琅,这一古老而璀璨的艺术瑰宝,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让我们携手共进,以传承非遗为己任,让掐丝珐琅的光彩照亮未来的道路,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增添更加瑰丽的色彩。
1947 清乾隆 掐丝珐琅镂空云龙纹鹤鹿同春盖盒
掐丝珐琅虽面临着传承难题,但其在现代生活中有诸多运用,如壁画、摆件、首饰及茶餐具等。随着国家对非遗技艺的不断重视,国内中小学逐日递增的非遗研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非遗技艺的意识;地方省市对本地区非遗技艺梳理和保护并建立非遗博物馆,拓展了民众学习非遗技艺相关知识的场地;新媒体平台网红博主对非遗技艺的研究和传播,在全国大范围内掀起波澜,使得更多的非遗技艺被民众知晓,且使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