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开营仪式上,我望向台下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心里顿思了许久:我们这一群仅仅来访这座学校10天的大学生老师,能为这所学校的学生们留下些什么呢?我想,我们皆为人生匆匆擦肩而过的旅客,也许只是漫长行程中的一瞥,在彼此的心里,可能留存不了多久罢。
我不由得向同和我支教的朋友发问:“你觉得,我们离开支教的校园后,在时间长河的洗涤下,当我们继续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实习,孩子们也在校园的天地里寻着自己的航向,到那时候,我们彼此之间对这段支教的记忆还会那么深吗?”
朋友回应我:“小朋友嘛,心思最为纯净细腻,肯定会想念你们这群大学生老师的。”
“唔,既然如此,那我也想把他们深深地记在心里。”
我们与学生的三两回忆
图为支教团与学生初次见面 吴晨冉 摄
灌云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大多都是七八年级的孩子,自然有着纯粹的童真,也有着青春期该有的活泼好动。第一天跟大家见面时,他们或许是因为害羞,静静地、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小背挺得笔直,眼神里微微透露着他们对本次支教的无限期待。从这一刻起,我们之间的心灵便搭起了连通的桥梁。这让我们这些仍处于学生身份的大学生,迅速地适应了从学生到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我们无不想尽自己一切所能上好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希冀能借此次机会,做美育的传播使者,带领着孩子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当天支教完一旦有了闲暇时间,我们每个老师就守在电脑前,精心打磨备课,以求给予学生一个最显完美的课堂。如此,我们不由得逐渐认识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所在,也更切身地体会到了,身为教书育人的老师,肩上有着无比的重任。当我们每次站在台上,臻于完美地想让学生有一个充实愉快的课程体验时,我想,这便是三尺讲台的魅力。
图为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完成手工作品 朱苏丹 摄
相逢的意义不止在于遇见,更在于照亮彼此。我们传授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和我们分享美的过程。草木染、脸谱制作、树叶贴画、帆布包彩绘……形形色色的课程上,学生作品中体现出的对自然、艺术、人生之美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感悟,令我们心生欢喜。我们看到了学生藏在贴画作品中对生命的无比崇敬与期许,在脸谱作品中对情感的生动诠释与表达,在国旗作品中对家国的无上赤诚与热烈。这一次,他们何尝不是春风化雨的“师者”,在我们成年人的生活留下一笔诗情画意,成为携手治愈彼此的旅伴。
一条多日后的来信
离别日,我们在结营仪式的大礼堂目送学生们离开,看着他们的脸庞,像是有人按下了电影的快速倒带,几帧画面在回忆里一闪而过。直到学生都渐渐散去,为期10天的支教也就此落幕。
支教结束多日以后,我们支教团的一位老师分享了一条讯息。那是一位学生的微信好友申请:“老师,我想你们了。”
孩子们心中最纯粹的感恩与温情,为我们撇去了心中的浮尘。每个老师都为之动容。我想,再乌云密布的心情,也会被不期而遇的来信所惊喜。被铭记的荣幸,化解了我先前的所思所想,这次的遇见值得我们双方都永久珍藏。
老师和学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无论出身,无论性格,无论才能。支教的意义,不是按照既定的所谓完美模板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本性,改变一个人的能力,而是赋予学生一双发现世界、改变世界的眼睛,去找寻自己视角下最美的人生风景。美育也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不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是心灵的滋养,让我们明白自己从何来,要往何处去。
图为支教团成员所摄灌云彩虹景观 杨铖锴 摄
支教的某一天,在我们下课的路上,灌云下起了大雨。雨过,学校方向的天空挂起了一道彩虹,与日落晚霞共舞。人们悄然停下脚步,驻足观望,用心感受这份奇迹般的美好。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我们生命中会遇到很多人,偶尔也会遇到那些彩虹般绚丽的人,即使匆匆便说再见,也是长存于心的美好记忆,时不时被唤醒。此刻,惟愿支教过程中遇见的学生们,生如夏虹,绮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