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乳山红色文化,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重任,7月12日,文学院“金话筒”乡村振兴服务队走进下石硼村进行深入学习交流,沿着曲折的青砖小道,找寻蕴藏在石墙青瓦背后的红色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在下石硼红色主题场馆的合照
在威海乳山诸往镇峰岭巍峨深处,藏着一座古村——下石硼村。这里是著名的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的中心 。
在革命抗战时期,该村设有枪械维修所、秘密医院、兵工厂、北海银行、新华制药厂、被服厂等多处秘密联络点,为前线战士提供各种军用物资和生活保障,是秘密的军队后勤营地。随着下石硼被纳入到乳山红色教育基地提升工程的总体规划,这座被遗忘数十年的山村,经过红色遗址的修复、开发,脱胎换骨,成为热门的红色旅游景点。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下石硼村村落照片
团队的第一站是下石硼村红色主题场馆。在以党徽为顶、先辈英雄事迹环绕的会议室中,成员们聆听了下石硼村的红色故事。万千革命先烈以“唯我一人,亦将此火高高举起”的不畏牺牲、坚守理想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热血与生命,正如同红色主题场馆中设计的点点璀璨星光,紧紧环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汇聚成一束耀眼光芒,引领着人民群众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不断奉献。
图为下石硼红色主题场馆照片
著名革命医疗机构历史陈列馆
大后方各个医疗机构成立初期在水深火热中转战各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全力救治军人与平民,开展防疫、急救等医学知识普及,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新华制药厂旧址中存放着医疗先辈们留下的书籍、笔记以及制药工具。在简陋的环境中,他们用最基础的工具进行提取、实验,是抗战时期医疗药品的重要保障。他们不畏艰险、潜心钻研,全心全意为人民,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图为新华制药厂旧址内保留的笔记
图为新华制药厂旧址照片
团队成员邢文倩和谭尧文作为讲解员,为我们讲解了人民群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无数普通百姓让出房屋供革命工作者办公、悉心照料伤员,在危难来临之际无数群众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坚实防线,保护了抗日战争初期我军匮乏的医疗资源,书写了医民之间、军民之间的血肉深情。
图为团队成员在进行志愿讲解
党员秘密联络点旧址
八十岁的王爷爷说:“当时的革命工作者都是点着油灯秘密工作的,外面还必须有人放哨。”王爷爷用亲切的方言描绘了革命先辈艰苦的生活环境。人民群众也没有忘记革命工作者的付出,下石硼村的村民们自发捐赠衣物,将真挚情感融入一针一线,为他们绣了一面鲜红的锦旗。这抹中国红,不仅象征着村民们的敬意,更承载着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图为下石硼村村民为革命工作者所绣的锦旗
图为党员秘密联络旧址照片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宣誓视频 兵工三厂修枪组旧址
山东兵工起源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革命根据地建立及发展过程中,山东军民在鲁西、鲁南、胶东、清河、滨海、渤海等地区成立了许多随军修械所及兵工厂。其中,胶东地区军工事业发展较快,后来成为山东兵工生产的主力,留下了一段“兵工来自人民,人民支援兵工”的佳话。听村民说,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为支持抗战,兵工厂劳力不足,青壮年农民便到兵工厂抡大锤、摇大轮、拉风箱,加紧制造地雷、手榴弹、子弹和炸药,以保障前线的武器供应。
团队成员们深受鼓舞,在我们的眼中,那一门门大炮就像是一位位冲锋陷阵的勇士,用挺直的脊梁捍卫祖国的安宁。来自商学院的刘子怡同学担任志愿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讲解“兵工厂”里的军民鱼水情。其他队员在村落里展开调研,对当地村民、游客进行采访,深入挖掘潜藏在百姓心中的红色印记。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兵工三厂修枪组旧址照片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兵工三厂修枪组旧址
回首百年征程,峥嵘岁月历历在目;放眼今朝盛世,生气盎然万物更新。胶东乳山下石硼村的红色历史文化,作为当代红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篇章,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呼唤。我们站在红旗下,沐浴盛世春风,胸中跳动着华夏儿女的同一颗心脏,心中激荡着对祖国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憧憬。传承红色文化,赓续 红色基因,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耀,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进,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灿烂 阳光下更加熠熠生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下石硼红色主题场馆的合照
图为团队成员在下石硼村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