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暑假中,我与学院的“文艺促团结,非遗谱新篇”三下乡实践团一起到新村、同和慧园小区和瀚林华府小区开展社会实践,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团出发前在校门口的合影
非遗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底气,正在于有一代一代人会在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中,修炼一份静气、打磨一段光阴、延续一味陈香。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有着许多把个体人生浸入故土眷恋中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匠心坚守的非遗技艺已历经千百年,但他们泰然自处、甘之如饴的真实生活状态更让人动容。而我们,就是要接着他们,继续传承我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做非遗文化的传承者,接班人。所以,我们的“文艺促团结,非遗谱新篇”实践团就开始了我们的传承,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传承我们国家的非遗传统文化。
一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当然离不开前期的充足准备。在实践开展前,我们实践团利用四天实践共同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第一天,带队老师组织队员聚在一起,互相介绍,互相熟悉。队员之间的相互熟悉有利于后期工作的安排,也是我们参加社会实践的一个重大意义,让我们在团队中结交更多的朋友,取长补短,这也有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第一天我们分好实践小组,在接下来的三天准备中,我们都按照自己被分配到的工作进行准备,在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进行演练,从不流畅到逐渐的流利起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让自己在活动开展中能够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活动开始前的准备
我是实践团花山岩画组的组长,我觉得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位组长,我要向我的队员们分配任务,我们要分工合作,才能把我们这一组的工作做好。在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我们组的活动开展任务时,我深刻体会到了,领导者,不仅是给队员们分配任务,还要与队员们讨论我们组的活动如何开展,哪一块需要哪位队员负责,这些都需要组长与队员们一起讨论才能决定的,要与队员们有诸多的交流,这就很考验组长的交流技术。而我也在这一个身份中学到很多,在需要讨论时,我会去听取队员们的意见,耐心为队员们解答疑惑。或许学他人会觉得这些都不算学到精髓,但我却觉得,能有个这样的机会,让我去聆听其他人的建议,去与他们交流,那是如此的弥足珍贵,我觉得,那就是对我的一种锻炼。
四天的时间,足够让我们更了解彼此,也足够我们把活动前的一系列任务准备妥当。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非遗保护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让它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不断融入人民智慧和时代创造力的生动实践。非遗不仅仅是一件件体现精湛技艺与古老智慧的工艺品,更蕴含着清晰可见的技艺,真实可感的匠心和可参与体验的生活。
我们走进小区,我们的社会实践在这里开始,我们的非遗传统文化从这里开始宣传,晨光照射在小区里,进进出出的门口,相扶散步的老爷爷老奶奶,推着孙子孙女的老爷爷或者老奶奶,骑自行车在小区里游逛的少年,外出买菜的叔叔阿姨们,他们都是我们要宣传的对象。让我们的非遗文化生根在少年的心里,让我们的非遗文化赶上爷爷奶奶们的步伐,让他们知道,我们国家拥有这般优秀的非遗文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社区居民开展天琴演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新村教小朋友下象棋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新村居民展示仿画的花山岩画
图为新村小朋友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剪纸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传承,更需要进行实践。
我们实践团不仅开展了理论的宣传,还开展了非遗文化的实践体验,比如漆扇的制作体验,花山岩画的仿画体验,壮族天琴的弹奏体验,让区民们走进我们的非遗,感受我们非遗文化的魅力,让非遗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传承,是非遗文化的生命之源。一代又一代的匠人、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和心灵,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他们坚守与执着,让非遗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熠熠生辉。
我知道,在我们之前,非遗文化的传承已经在不断的进行着。虽然我可能不是一个匠人,一个艺人,但我是一名真真正正的传承者,为非遗文化的匠人和艺人向大家宣传着他们的非遗文化。
短期的社会实践匆匆而过,在此期间,让我学到了很多,都使我终身受益匪浅。
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也使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能。社会与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场所,在那广阔的天地中,我们为将来更为激烈的竞争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