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样的信念奔腾于历史长河,涌动于民族血脉,历久而弥新。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如今,新时代新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作为法学生的我们,曾经遥望星空,对那些大案要案无比憧憬。然而,当我们踏入基层法律服务的那一刻起,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法律的生机和活力不在于其外在耀眼的光辉,而在于它内在实质的正义。
我们的基层法律服务之旅始于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去到社区,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群众的法律需求,为需要法律帮助的人群提供法律服务咨询。我们的基层法律服务采取“二七一”新模式,首先我们确定了法律服务人员与分组,每两人一组,每组联系一个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以周为期限,每七天开展一次活动,一次走访三户以上,了解申请人的实际情况与法律需求,考察受援人案件的法律争议性和实质问题与合法性,解决七个及以上最紧急的法律案例。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地触摸到基层法律的真实脉动。我们看到的不是受到社会与媒体关注的大案、要案、热案,而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纠纷和诉求的“特案”。从邻里纠纷、婚姻问题、业主与物业纠纷,到财产纠纷、土地承包问题,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影响基层群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也是群众重点关心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起邻里纠纷,一对老年夫妻因为他们房屋外的公共区域与邻居发生了争执。这看似简单的纠纷,对于那对老夫妻来说,却困扰着他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多次调查、协调,我们最终帮助他们与邻居达成了一个满意的和解。当看到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和解并且重归于好时,我们感到如释重负的同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与当事人的沟通。通过详细询问和认真倾听,不仅能拉进双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更加准确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还能建立彼此的起信任感,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化解纠纷。但是,基层法律服务不仅仅是解决纠纷、化解矛盾那么简单,它更是一个向基层民众宣传法律知识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基层民众对了解、学习法律知识有着较强的兴趣,但却也存在不知从何学起、如何学起的现状。对于我们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来说,预防性法律服务同样重要。因此,我们也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希望通过普法活动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同时,在开展日常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之余,我们也在社区的小广场和街道里举办简易的法律讲座,向基层群众科普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且简单地为他们答疑解惑。令我们倍感荣幸的是,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主动向我们学习法律知识,请教法律问题,从而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然,在开展基层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由于个人专业知识的储备量有限,面对的法律问题却五花八门,这就要求我们团队成员不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其次,部分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对法律服务的认知不足,甚至对法律服务存在不信任与抵触情绪,这给我们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我们耐心地宣传讲解、沟通交流,以及我们为其他群众提供的法律服务成果斐然,这些问题也得以妥善解决。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平衡法理与情理,恰当处理好法律与人情的关系。
通过这段基层法律服务,我们深有感触,法律服务工作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与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具体实践之中,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众的生活之中。基层法律服务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看起来“晦涩难懂”的法律语言,转换为普通群众可以理解并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进了我们法律工作者与法律服务主体的关系,也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力与实际成果。通过这段时间的基层法律工作,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今后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中,我们团队成员也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加热情、细致的态度服务于基层群众,展现出我们新时代新青年的时代风貌,为推动建成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