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荟玲)“你的眼眸,装满了时间”随着音乐高潮的响起,老师牵着我的手,走向舞台中央,这一刻,就像老师们到来的第一天,一位老师向我挥手说:“这边走。”
7月6日,周围的高楼逐渐消失远去,大山深树向我们拥来。
永泰县力生村到处都在修路,这个村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微尘”。黄沙卷入空中,携风铺我一脸微尘。教室安装了多媒体,也能看到粉笔落一地微尘。
作为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暖风支教队的一员,我不知道,我们这支支教队伍是否也如这黄沙、粉笔屑一般,细末如微尘,我们能发挥的作用有多大?我能发挥的作用有多大?
看不到头顶风扇一圈一圈随着夏天思绪一股脑儿地转动,听不见山间流水一遍一遍淌过被太阳烤炙的肌肤的潺潺声。去支教,与我想象中的不尽相同,不仅是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要与之相处十天的孩子们,他们,与我想象中的不同。
这群小朋友很乖,很聪明,也很懂事。
在一堂语文课上,我教小朋友们写信。
“信封跟日记一样,是很私密的东西,如果你不想让别人看,那别人就没有权力去看你写的内容”我对小朋友们说。
之前课上发的曲谱、歌词、诗句,他们没一样带回家去,都放在教室里,唯独这封信,下课后,我没在桌上看到一封信。想来,他们听进去了我的话。
图为语文课课后,支教队员与课堂上积极回答的小朋友留影纪念。 实践队员 王可凡 供图
十天时间,想要了解一个人实在太短,但我们支教队员与小朋友们之间名为“陌生”的壁垒在和谐融洽的相处中迅速化为薄薄的纸翼消失了。在最后一天里,一位小朋友为我们画了一幅画, 画上写着“祝福所有老师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大富大旺”,还记得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的话不多,让人觉得有点“高冷”,而现在,她对我们说:“老师辛苦了”,突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
来这里之前,有想过他们是什么样子、什么性格的,该怎样与他们相处。在遇到他们后,我才知道,这些问题其实早已在我心里有了答案。很幸运,能够遇到这样一群善良又可爱的小朋友。
图为课后小朋友为支教队员送上祝福。 实践队员 覃叶叶 供图
在这次的支教旅途中占据最多时间的除了上课,就是做饭了。
烟云氤氲,从灰墙红瓦的小房子飘到人群拥挤的马路,炊烟袅袅,我们在远离人群的那头看到了人间烟火气。
嘎吱嘎吱,门一打开便会自动发出提示音。
进入厨房,该是怎样的景象才会让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一个只有在过年回老家时才会看到的柴火灶台出现在我们眼前,出现在一个现代装修风格的房子里,像是为这个世界保留着过去的一样东西。后来,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都不太会使用柴火烧饭),煤气灶及时地出现在了柴火灶旁边。
要准备16人份的饭菜可不容易,每天安排做饭的人都达5人。我们这个支教团队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地域,要混熟,还得从中国人最讲究的“吃”方面入手。
我们这样16人的支教大家庭好像就是在厨房里熟络起来的。备菜、炒菜、洗碗、拖地……每人每天分工不同,与不同的人组队,成就各色的菜系,品尝浓缩的家乡特色,在“递个菜刀”的情谊里,我才慢慢地熟悉了我的队友。
图为全体实践队员与指导老师的合影。 实践队员 杨荟玲 供图
要说开始时,只是上课、做饭,这支教生活还算安逸,毕竟没有什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面对,短短十天的支教,就这样过去的话,日子也能称为平静。直到第四天晚上,我们的队长七七老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最后一天举办一场晚会吧!
说做就做,在征得老师与村委的同意下,我们拟好晚会策划、调整后面的课程安排、对小朋友们进行排练、邀请村民加入我们的晚会表演、布置晚会现场……一系列晚会安排,用时不到四天便完成了。
在晚会开始前,我们所有人都提着一口气,不知道晚会究竟办不办得好。而实际上是,晚会的效果出人意料地好,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台下观众的反应也很热烈。
这次晚会若没有队员们团结一心、小朋友们积极配合、老师们指导完善、村民们热情参与,便办不成、办不好了。
“永远的紫荆花,在爱之下,茁壮发芽”稚嫩的童声裹挟着燥热的空气,被风带走,越过大山,穿过深林,传到远处人们的耳旁。
记得晚会前一天下午,我去快递站拿快递,站长看到我的支教服后,问我说:“你们是不是要举办一个晚会,什么时候呀?”
“明天晚上7点开始。”
“哦,我会去看的。”他笑着朝我点头。
晚会开始,台下座无虚席,站长也来了吧。
图为文艺晚会现场,支教队员与小朋友们表演《上春山》。 实践队员 刘佳锐 供图
晚会结束了,我的支教旅途也结束了。
的确,细末如微尘是我们,但这场支教活动结束后,我知道了,微尘聚在一起,会如同星光一样,被人们所看到。正如同,我们能言传身教,能与小朋友们打成一片,能在短时间内办好一个晚会……我们做出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也做成了许多计划之外的事情。不必惧怕微尘的渺小,我们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