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理解石柱县“土家啰儿调”的历史渊源及相较于其他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创新“啰儿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传承方式,2024年7月21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绕梁遏云‘啰儿调’,非遗振乡创新高”实践团分别前往重庆市石柱县“啰儿调”文化长廊及石柱县西沱古镇进行走访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啰儿调”民歌浮雕 周庆莹摄)
传唱土家啰儿调,品味非遗文化韵。石柱县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世界经典民歌,极大程度上反映出石柱土家啰儿调的特点,为实践团传承与研究啰儿调提供了准确可查的支撑材料。歌曲中大量运用“啰儿”“朗朗扯光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表达了石柱土家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感。
(图为团队成员重走盐运古道 周庆莹摄)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西沱古镇展览馆 周庆莹摄)
探访非遗古镇,创新传承模式。西沱古镇原名西界沱,古时为“巴州之西界”,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清朝乾隆时期,这里就是“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沼邑”,西沱因盐运而兴盛,在长达千年的南来北往盐运中,力夫们将不同的文化、民俗沉淀在巴盐古道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盐道线性文化。
西沱古镇根据已有的非遗文化及古建筑,打造出了一张将古文化与古建筑相结合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名片,实践团认为啰儿调的传承与发展同样需要与新的事物相结合,实现创新,突破空间、文化的局限性,更大程度上进行啰儿调的宣传推广,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
(图为实践团与米米茶非遗文化传承人合影 周庆莹摄)
通过本次走访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石柱其他非遗文化以多种方式融合创新发展,在宣传过程中实现非遗文化的经济效应,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将励志以实际行动助力实现“啰儿调”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供稿人:罗月明、周庆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