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深入挖掘打椭、打棰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和弘扬其独特的价值,探寻其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打椭、打棰内在的文化价值。2024年7月17日,广东科技学院赴惠州市潼湖“承非遗印记”突击队前往惠州市潼湖镇赤岗村,走访当地村委会和居民,并对居民杨荣光进行了专题采访。从实地调研中,让实践队队员了解打椭、打棰的历史背景,学习其制作方式,期望能够让打椭、打棰的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悠久的历史
赤岗村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约151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这鱼米之乡中,村民们的娱乐生活丰富——打椭、打棰便是其中大家所热爱的体育活动。队员们来到此地探寻这一古老的体育活动。
实地调研采访
为了更好了解打椭、打棰这项文化,实践团先后对赤岗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采访,通过实地的调研、数据的整理以及他们对于打椭、打棰的认知程度和参与度,让队员们了解到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程度和传承情况,为后面采访提供了思路。
挖掘非遗文化
为了深入挖掘打椭、打棰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和弘扬其独特的价值,探寻其背后的故事,突击队对当地居民杨荣兴进行专题访问。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打椭和打棰也逐渐淡出了青年人的圈子,成为老一辈的童年回忆。”听到村民杨荣光爷爷的话,队员们纷纷表示遗憾。随着与杨爷爷的深入交谈,爷爷向队员们讲述了打椭和打棰的来源、发展历程和游艺规则等。
现在虽然没落,但在过去也是风靡一时的存在。队员们在爷爷的眼里看到了昔日民俗文化的辉煌,也更坚定了宣传打椭、打棰这项活动的决心。
体验打椭打棰
随后杨爷爷亲自带领队员去制作椭棍、棰棍、椭子和棰子这四样器具,手把手指导队员们制作工具,让突击队的队员们近距离地体验打椭、打棰的制作过程。
爷爷边走边和队员们说道:“打棰的棰棍用实木做成,长度60-70厘米;棰子采用大小适中的实木即可。打椭器具制造的材料是用竹子所制,长度根据需求所定,椭子可以是木头、石头,甚至拳头大小的竹根都可以。
每当八月十五,打棰就成为了人们玩的娱乐游戏,打棰分翘棰、远棰两种。这项运动需要两个队进行比赛,中间画一条界线,每支队伍有五个人,打到一边/打过界就是翘棰的赢法;将棰子打远,让人接住,则为远棰的赢法。而打椭是村与村之间的较量,一般在冬天进行,既能强身健体,驱散寒冷,又能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系。
随着采访接近尾声,在杨荣光爷爷的带领下,队员们如愿以偿的体验到这独特的民俗文化,感悟到里面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传承非遗文化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对过去的铭记,对现在的珍视,对未来的期许。让大家共同肩负起这一神圣使命,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传承非遗文化
打椭、打棰不仅是一项具有传承意义的明清历史产物,更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因此需要大家挖掘出它的文化,从根本上保护并发展,在原则上结合现代娱乐方式进行创新,让其能够以最完整的方式得到弘扬。
尽管现今其发展呈下降趋势,但打椭、打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赤岗村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仍然应当挖掘其内在发展的潜质,让更多人认识打椭、打棰的文化,参与这项运动中来,让打椭、打棰文化绵延不绝!
广东科技学院赴惠州市潼湖“承非遗印记”突击队在行动,为了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打椭、打棰民俗文化,感受其魅力所在,探索其中的深奥,突击队队员们积极投身到推动“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为宣传和保护打椭、打棰民俗文化而努力!
每一项非遗
都是历史的沉淀
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遗产
让非遗传承的火炬永远燃烧
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