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虫趣相伴,留守童行

贵州大学 王楚婷
2024-07-27 22:25 阅读 4.6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父母外出工作,这些孩子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常常面临着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的双重挑战。根据权威调查,截至目前,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也就是说,每30位中国儿童中就有1位是留守儿童。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我跟随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来到了瓮安县银盏镇江口坝社区的“儿童之家”。我们通过采集昆虫、框鉴昆虫、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为这些留守儿童们带去了丰富有趣的昆虫知识和心理、生理上的关爱。

图1为服务队成员带领孩子们采集昆虫 田旭峰供图

图2为服务队成员与孩子们一同制作昆虫标本 田旭峰供图

7月20日上午,当我第一次踏入儿童之家的大门,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期待的目光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经过一天的相处,我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性格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孩子特别活跃,另一部分则特别安静。而我队内的孩子就属于后者。他们是来自四川的兄弟姐妹四人,父母在福建打工,平时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最大的姐姐负责为全家六口人做饭。这些儿童或由老一辈照料,或寄托在其他亲戚家中,有时甚至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如果家中有多个小孩,那么责任自然就落到了最大的孩子的身上。相比其他孩子,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参与积极性不高,也害怕与人交流,不愿意表达自己。其中年龄较大的两个孩子分别是13岁和11岁,相较于同龄孩子,他们显得更加成熟和稳重。

 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他们的存在不仅是家庭分离的无奈写照,更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隐痛。

 在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这些孩子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懂事。他们会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但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面临着许多困难。

在教育方面,孩子的成长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中进行的。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思想、心理、生理以及学习成绩都会发生变化,这些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然而,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监督,加上老一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满足物质和生活上的需求,而在精神、道德上缺乏管束和引导。这导致他们各方面的教育受到忽视。在生活方面,儿童时期的营养摄入对智力发育和身体成长都至关重要,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和监护者的营养知识,部分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足。在心理方面,一些家长可能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够了,却忽略了情感关怀的重要性。监护人很难完全替代父母,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一些错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可能会逐渐形成孤僻、自闭、敏感、自卑等心理障碍。

我们精心筹备的一系列活动,在短暂的时光里为他们带来了欢笑和温暖。可要想真正为他们带来改变,还是需要从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到社会意识转变的全方位变革。政府应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改善,更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社区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多元化的帮助,如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仅只是在几次活动中给予关心,更要将这份责任融入日常生活。我们要成为倡导者,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推动形成关爱他们的良好氛围。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搭建线上教育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惠及每一个孩子。

在这个活动接近尾声时,我让孩子们写三个愿望,希望尽我们所能去实现一些。最大的姐姐写的是:“想再和爸爸妈妈过一次生日”。把纸条交给我后,她说:“我的愿望肯定实现不了的”。我一时语塞。

图3为孩子们写的愿望 王楚婷供图

这次三下乡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留守儿童的不易,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使命。关爱留守儿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爱化作他们前行的羽翼,用责任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灯塔,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 投诉举报
1718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