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二十大报告,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泥塑创新非遗传承新形式,并了解泥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以及养老发展起到的作用,2024年7月17日上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华夕塑团队拜访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Arting365工作室,近距离感受传统泥塑工艺和西方现代造型的融合碰撞的魅力,并采访了工作室了解泥塑的老师——叶老师。本次朝华夕塑团队以泥塑为核心,以旗下“朝华夕塑”、“沿塑说旅”和“与‘泥’随行”三个实践小队为重点,协作展开一系列活动。通过一次次线下调研,团队成员感受到在泥塑文化传播过程中,非遗文化与其他元素的完美碰撞能够扩大泥塑工艺的传播范围。本次调研行程旨在通过了解目前社会面泥塑课程与活动的开展现状,思考满足现代人需求的非遗泥塑传播方式和创新办法,同时探索传扬非遗泥塑如何助力养老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图1 团队在Arting365工作室门口合影
7月17日上午十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华夕塑团队参观了Arting365工作室并欣赏了学员作品,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泥塑工艺下作品的生动魅力。Arting365工作室是一家以素描为起点培养社会公众艺术审美的工作室,随着开设课程品类的不断丰富,Arting365引入了专业的泥塑课程,以软油泥作为基础制作材料,传授泥塑工艺,并在传播泥塑文化的同时结合了现代元素,吸引了众多大小市民的参与。工作室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其中大多是人们感兴趣、喜爱的形象,这些形象栩栩如生,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泥塑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通过创新可以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同时保留传统的技法和精髓,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图2 工作室里的泥塑作品
朝华夕塑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了Arting365工作室中负责的叶老师。对于成员们提出的非遗泥塑工艺和现代泥塑创新融合一点上,叶老师对同学们说:“这个想法很好,如今很多传统艺术其实能够在现代焕发新的容貌,但重点就是要多去兼容并蓄,需要吸取各种各样的‘养分’,才能让我们的传统艺术能够更加地焕发光芒。”
在泥塑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课程教学体验是一种非常直接清晰、且快速见效的方式;对于Arting365工作室而言,活动体验的客群虽然都面向成年人开放,但其中年纪渐长的人们参与度并不高。叶老师认为,目前大众对于泥塑的兴趣以及需求并不匮乏,然而泥塑老师数量不够、费用开销阻碍参与意愿、方言环境影响语言沟通等问题时有发生,以至于一部分人、特别是老年人缺少合适的机会来体验专业的泥塑课程。但是,叶老师强调,中国传统非遗泥塑工艺和其他类型手工技艺比较起来操作上更加方便,和往日里的国画、书法等文化相比也凸显新颖之处,泥塑走进养老机构、居民社区和寻常百姓家仍然饱含着新的机会。
图3 团队成员与叶老师讨论交流
虽然泥塑技艺的传播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叶老师对于未来泥塑的推广与发展仍颇有信心。Arting365工作室很少专门制作课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但在学员的互相交流和推荐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一特殊而有特色的手工活动。花费一个下午的时间在工作室里静静地捏造塑形,手中的一团泥块便逐渐被赋予生命。朝华夕塑成员提出以后也可以将一些课程花絮、记录和作品分享到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叶老师对此也很赞成——这样的过程被相机记录,或许在未来能够使得这场别样的泥塑体验活动成为一个上海本地“小众”“时尚”“文化”旅游打卡地,亲子共游,老少皆宜。
怀着收获良多和感激的心情,团队同学们与叶老师和Arting365工作室告别。叶老师指出,如果能真的将非遗泥塑课程带入老年人的身边,也是一种不错的文化传播方式;同时,如果能纳入更多形式和类型的泥塑教学体验,对于社会面重点广大游客来说也更具吸引力,泥塑将会被更多人喜爱。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不仅认识到了泥塑文化在普罗大众和老年人群中传播所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意识到了泥塑文化底蕴本身所夯实的发展基础和推广潜力,这些特质都有利于帮助非遗泥塑进一步融入教育、养老、文旅等重点产业。
在未来的日子里,朝华夕塑团队将继续齐心协力,通过多种手段来加大泥塑的宣传推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精神的延续献出一份力。岁月往复,泥塑将在新时代中散发出新的光芒!
图4 Arting365工作室对朝华夕塑团队的祝福